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大足寶頂山石刻藝術研究
大足石刻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明成果,作為佛教造像石窟,在表達自身的宗教教義的同時,又暗含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引入了諸多世俗生活元素,就造像本身而言,其「人間性」主要表現在創作題材及藝術風格的世俗化。而從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來看,不僅是佛教文化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的渗入,同樣也是其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融和,對於「人間性」的追求,使得大足石刻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
風險社會視角下佛教信仰共同體的行動機制—以佛光山人間佛教為例
研究以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為例,討論了風險社會與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的不同風險回應機制,從不同側面反饋出星雲大師的風險應對思想與實踐,其本質是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與佛典正信融合後之現代性的人間佛教觀念。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不僅關涉到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的緊密連繋,更關涉到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問題,以及人間佛教與心態秩序的內在關聯。佛性與信仰的淨化昇華即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其依託於佛法經典,表達於共業共修與社會實踐,落腳於踐行三好運動。人間佛教的風險回應機制,則是其中應對現代性後果與達成神聖性目標的重要保障機制。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注重將佛教理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積極宣導佛教入世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佛教的近代轉型。在近代佛教入世的各種活動中,包括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尤以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台灣佛光山音樂弘法活動頗為突出。不但成立了專門的梵唄讚頌團,而且開展了佛教梵唄巡演、義演,以及出版音樂集等多種形式的弘揚佛教的活動,成為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張名片的同時,也是積極入世的近代新佛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
世界神明聯誼會作為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下最重要的實踐內容之一,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融合的結晶,蘊含著星雲大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本文以中國傳統文化視域的研究角度,通過實地觀察和文獻研究兩種方法,剖析了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在連繫,得出:人間佛教體系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所突顯的人本特質,是對中華文明「以人為本」理念的傳承;聯誼會中提倡的各宗教間絕對平等,顯示了中華文明歷來重視「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世界宗教齊聚一地、和平相處,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思想傳統。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是人間佛教與中華文明深度融合的顯著表現,神明聯誼會上中華傳統宗教、民間宗教與世界其他宗教的友好聯合,為中華宗教應對世界宗教、新型宗教的衝擊提供了參考價值。
哲學詮釋學視域下現代人間佛教的 「傳統」智慧
現代人間佛教,我們在此是指中國二十世紀以來的人間佛教思想及運動,也就是指從太虛大師作為首倡者,一直持續影響當今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以佛教人本化、人生化、社會化作為理論標誌的佛教思潮及其存在。現代人間佛教從一開始就有改革傳統佛教積弊、適應現代社會文化需要的價值追求,也正是因此,在佛教界很多人一直視人間佛教為佛教的「新派」,與比較持有傳統立場的「舊派」對立。現代人間佛教誕生、發展的時代,也正是近現代中國社會進入急劇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階段,現代人間佛教作為近現代中國文化大轉型這一整體背景下佛教思想信仰的一個代表,其自身推動轉型的特質,也易被人們更多地從與傳統對立的角度加以透視,甚至加以無端的放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關於現代人間佛教的研究著作,要不約而同地沿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宗教社會學及其比較宗教理論的理由。
現代禪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的根本問題與焦點—現代禪教團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初探(下)
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背景下的胡適與星雲大師—以佛教語言現代化為焦點
論佛法與王法──以南北朝時代胡族治下之北地為主
本文以南北朝時代胡族統治的北地為主,探討佛法與王法的關係。 一. 佛教初傳與漢地佛教之受容:初期佛法東傳,曾被認為係外來宗教,與漢民族社會之倫理思想,國家體制相抵觸,形成佛法與王法對立之局面. 二. 胡族國家佛法興盛之原因及性質:胡族沒自己的文化,故能全盤接受外來宗教,又戰事頻繁,大家遂信佛以尋求精神寄託. 胡族君王奉迎高僧,因此促成佛教的興盛. 三. 佛法與王法間之諸問題: (一) 奉持戒律問題:胡族君王視僧侶的「奉持戒律」為褒貶準則. (二) 沙汰沙門問題:沙汰沙門實為專政者對教團的一大干預. (三) 皇帝即如來的問題:僧肇感謝符堅,姚興護持佛教,將其喻為「仁王」; 法果將奉佛虔誠之太祖道武帝,視為當今之如來. 此為專制政權下,佛教宣教者的權宜之計. (四) 還俗出仕的問題:帝王勸請沙門還俗出仕,此亦俗權對僧團的干擾. (五) 僧官設置問題:此無異將佛教置於政治統轄之內. (六) 現世利益問題:胡族帝王信奉佛教,只為謀求現世利益,當利害衝突,則不惜犧牲一切。
「宗教遊移」視角下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
「宗教遊移視角」是從宗教文化實踐的現象出發,關注宗教文化傳播發展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宗教文化的神聖性和社會性本質是「宗教遊移現象」發生發展的基礎。「人間佛教」話語及其實踐即是圍繞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從不同面向和層面展開的「宗教遊移」現象。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佛法真義》是星雲大師在出家歷80年歲月之際,立足於佛陀的本懷,探求佛法的真精神,以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法的種種誤解、曲解與偏見所作出的契理契機的再思考與再詮釋。《佛法真義》3冊共收集了星雲大師307篇開示主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佛教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以及大師對當代日常生活中種種問題與困惑的佛法洞見。這些開示都是大師平時的所思所感,可以說既是來自大師遙契佛陀本懷的本心流露,也是大師將佛陀教法融入到當下現實生活中的深刻理解、領會與詮釋。因此每一篇讀來都讓人覺得新意別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