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一部新時代的佛教類書——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佛教經藏可謂「文積巨萬,簡累大千」,佛教的教義與相關的生活內容也是條流深廣,卒難詳覽,於是中國佛教的書寫傳統中,就有了一類可以稱作「類書」的佛教典籍,即把佛教的歷史、法義、修行儀軌及日常生活制度等事項,以類編排,並簡明扼要、辭略意曉地對所擇選的條目內涵進行釋義。從形式上看,這類佛教圖書是作為一般信眾初入門的指導書籍;實際上,一部有特色的佛教類書是集佛教的歷史與義理知識、修行與生活軌範等諸多方面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百科全書。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佛教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資源,依佛、法、僧三寶為核心而形成獨特的信仰、思想、制度的傳統;同時,作為宗教實體,在歷史傳播與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從而在社會、文化領域形成重要的影響與力量。因此,從「佛教整體」出發,根據「佛教」的內涵與外延,佛教研究必須從佛教、佛教與社會、佛教與文化三大層面,進行全方位、立體、綜合的探討。一、從佛教自身來說,典籍、信仰、思想、制度構成四大研究領域;二、從佛教與社會來說,政治、經濟、慈善公益、社會生活成為四大研究領域;三、從佛教與文化來說,佛教文學、藝術、建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人間佛教的入世參與
傳統社會,對於「欲望」,總抱持一種負面態度。鼓勵理性生活,反對放縱情欲,視享樂為罪惡,主張禁欲,是大部分傳統宗教的價值觀。「存天理、去人欲」是大部分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在一個資源有限、生產力有限的社會中,享樂意味剝奪其他人生存的資源,社會不但不能支持,更會給予譴責。如何克制人的欲望,以實現更崇高的社會價值,是維繫社會正義、社會秩序的重要理念。宗教是社會制度的基礎,也維繫著社會的核心價值,宗教態度影響著社會對「現實」的基本觀解方式,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道場行事》為中心
「僧伽制度是佛教的核心制度,然而,它並不是佛陀所發明的,眾所周知,佛教的僧伽制度起源於佛教興起前的古印度宗教運動。當佛陀成為一個托缽的修道者時,托缽的族群早就已經存在了」。「出家」或「出離」是這個團體的根本特徵。出家所摒棄的不僅是家庭生活,還有一切的社會經驗與制度體系。佛教興起後完全繼承這一傳統,從「在家到無家」,奉行這一生活儀式的人組成遊方的修行團體。他們乞食為生,居無定所,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
「佛教社會」與「德化政治」——以星雲大師的佛教社會思想為中心
星雲大師指出:「關於中國佛教未來要走上復興的路途,必須要積極走入人間,回歸佛陀的本懷,熱心造福社會……」,因為,「佛教的僧團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當中,人間佛教是其基本原則。所以,「佛陀認為一個國家政治結構的建立原則,首要條件是『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中阿含經》)。佛陀留給眾生一個最可貴的僧團制度,主要是因為在僧團裡,凡事都是由多人會議決定,不會獨斷獨行,這就是民主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