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以面識君,悲欣交集
以人為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要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是近年來星雲大師口述「人間佛教」的專門論著。筆者就一位感念皈依師的在家弟子身分,反復拜讀此書之後,深感法喜禪悅,大師智慧慈悲的身影,躍然眼前!本書雖由大師口述、弟子記錄,但仍自成系統,理路清晰。尤其口語化的智慧法語,令閱者彷彿親臨現場,恭聆大師口傳,別有一番親切之感。以下就閱後所得,將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思想體系,簡要分述如下,尚祈大師及方家不吝指正。
人間佛教兒童教育的內涵
俗語說:「從小一看,到老一半。」童年時期所接收的印象影響未來至巨,相較於成人,兒童猶如一張白紙,有極大的可塑性,是以古往今來,聰明的家長無不在孩子幼年時期給予細心的栽培。諺云:「兒童是世界未來的主人翁。」文明社會本此共識,也往往在兒童教育上挹注大量的人力與資金。至於以利樂世間、教化眾生為己任的佛教,則有所謂「四小不可輕」之說,對於兒童教育,更有其獨特的見地與深遠的貢獻。以下從兒童教育的理念、方法與特色等三方面,來說明佛教兒童教育的內涵。
志意.深情.慈悲.智慧——從《詩歌人間》所看到的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作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正信,與文學也有密切的關係。星雲大師對佛學與文學的關係便有自己的認識,他曾說:「當初我把佛經比喻成文學的著作,在佛教界裡是很難獲得認同的,長老們認為我的話褻瀆了佛法,不應該用佛經去遷就世俗,但從一個喜好文學者的心理來看,同樣是真善美的作品,為什麼佛學就不能和文學結合呢?」 在星雲大師3千餘萬字的著述中,文學作品具有較高質量,也占有極大分量。從比較純粹的文學形式來看,星雲大師創作的詩歌,數量雖不甚多,但形式多樣,風格獨具。2013 年底,台灣著名出版人高希均、王力行策劃出版了星雲大師的第一本詩歌集《詩歌人間》。該書收集了星雲大師各類詩歌作品凡335首,分為詩(22首)、歌(63 首)、祈願文(50 首)、佛光菜根譚(200 則)等四類體裁,創作的時間跨度達60年之久,可謂以詩歌的形式展示了星雲大師一生的志意、深情、慈悲與智慧,讀者從中可以生動地看見大師的形象,感受大師的人格。以下,筆者以三個方面來敘述。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祕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相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無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貪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從「持戒」到「給人因緣」——《佛法真義》與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
人間佛教乃是當代漢語佛教的主導形態,其中,由星雲大師領導的台灣佛光山系統,是世人公認最為成功的典範。筆者曾撰文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不是星雲大師一人之思想,而可視為是全球化時代漢語佛教對現代性的一個「集體性」思想應對,故有其新的佛教形態學的意義。從規範性的角度說,此一新的佛教形態學即是「佛教仁學」,乃是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的般若智慧與慈悲精神,將中華「仁學」原則自覺地接納,進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最徹底地貫徹落實之的形態表現。對於「佛教仁學」形態的有效性、局限以及未來發展,自然仍有討論的空間,這裡,筆者擬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再作一申論。
「人間佛陀」最佳代言人——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2017年5月16日,是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紀念日;五十年前(1967),星雲大師為了弘揚人間佛教而創建佛光山,五十年後的今天,人間佛教已在大師全面推動與弘化下,成為一門舉世共尊,並且爭相研究的顯學。 今日人間佛教對世間帶來的影響與貢獻,諸如透過文化出版好書,帶動全民閱讀,期能建設「富而好禮」的書香社會;或是發起「百萬人興學」,結合佛教與社會力量,共同興校辦學,期為國家培育身心健全的下一代;乃至平時的養老育幼、撫孤卹弱、醫療義診、急難救助等慈善救濟之外,尤其經常舉辦各種藝文、學術、社教、共修、公益等活動,藉以傳播慈悲善美的思想觀念,希望喚起全人類的「自我覺醒」,共同實踐「三好」、「四給」來創造「五和」的人間淨土。
佛教與近代政治思想——星雲大師新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
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星雲大師闡發的「入世」、「濟世」,和「淨化」世間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大師對入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他對今全球各地政治理念亦有自己的領悟和抉擇,他號召建立「仁王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倡議佛教人物要幫助政治家化導社會,最大限度發揮佛教「慈悲教化」的功效。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的慈悲不應該僅限於慈善,還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作為。自星雲大師及其佛光教團在教化人心、淨化社會方面的貢獻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星雲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思想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關研究在港台、大陸及海外取得諸多成果。在研究內容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經營模式的研究;之後,研究重點轉向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研究,兼及佛光山慈善事業等。本文重點關注星雲大師關於佛教「慈悲」的理念,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星雲大師在推行人間佛教思想方面的實踐及貢獻。
從那爛陀寺傳承的角度,探究人間佛教的修持
為改革中國傳統以「死本」、「鬼本」的傳統佛教色彩,太虛大師首倡人生佛教,後由印順法師深化,星雲大師、聖嚴法師、證嚴法師等人發揚光大。人間佛教在台實踐已逾 50 年,現今佛教界大為推廣人間佛教並受到各界好評。人間佛教十分倡導並強調慈悲心、菩提心、菩薩道的重要性。然而菩提心應如何發?一念生起,如何令其增長且不退失?從心態建立到實踐菩薩道,面對不同習氣眾生、面臨順逆種種境界,如何不起煩惱、煩惱心起如何消融,得以恆常心地行菩薩道等等,皆需要透過正確知見的學習及練習。本文將依循那爛陀寺教授內涵,分別從「人身如意寶,千載難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由人而菩薩而佛」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