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重估佛教──人間佛教修行論
如果集中於進行大師的思想研究,很大程度上就突破既有的研究界限。正因如此,我們才會緬懷大師的功德,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以做到對人間真情、對大師珍惜,以及對未來漢傳佛教的發展進行必要的反省。
超越邊界:從區域和民族誌研究預見人間佛教的未來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漢傳佛教徒人數少,且亞裔美籍及佛教徒的人數甚低,此地的佛教團體不僅遠離加州的大型佛教修持中心,彼此之間也相隔甚遠。本文以在亞利桑那州所觀察到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弘法模式為研究重點,希望能作為人間佛教未來在美國其他人煙稀少地區發展的參考。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書評
此次新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下)2本書,基本上是源自程教授於2015年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的大半內容。其以哲學思想的專業,嘗試運用詮釋學,納入尋根探源的歷史觀點和宗教學的現象分析等多元視角和方法,歸納併析釐其自 2013年至2019年相繼發表與星雲大師相關之人間佛教研究專論,藉以梳理並欲建構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系統及其實踐的架構。雖並非不易,卻是從龐大紛陳的歷史洪流中,綜整現代中國人間佛教發展始末及其相關學術研究脈絡至為重要的文化工作之一,從而得以洞悉每個轉折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作為開展未來的重要基石和指引。
人間佛教的未來
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
「未來」已在我們「眼前」——出版今昔對照
「佛光新戒條」與戒律的現代化轉型
戒律學作為佛教三學之一,具有重要地位,是定學、慧學的基礎。戒律「止惡揚善」的基本精神很少改變,戒律的具體條文卻隨著社會發展、時空變化而不斷調整。星雲大師提出以「十要」「十不要」為條目的「佛光新戒條」,既是對現實因緣的應對,也是大師對戒律長期思考和實踐的創造性成果。新戒條體現了佛陀制定戒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則,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規則和需要,符合漢傳佛教進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形勢和要求。「佛光新戒條」是對戒律規範的系統革新,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為戒律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範例,為佛教走向更廣泛的空間、更多元的文化、更豐富的人群,提供了規範、依據和動力。
佛光山模式的親緣性個案研究 ─以成都普照寺為例
本文從佛光山與普照寺的親緣性入手展開研究,先從首領、組織、聖所、傳播系統四方面重新釐定剖析佛光山模式,後梳理普照寺受到佛光山影響而展開都市文化弘法行動的緣起、經過、實際呈現與當下收效,再以佛光山模式為發展典範,給出普照寺未來提升的具體建議。最後,文章指出星雲大師的圓寂是佛法生命的圓滿,人間佛教的未來是無我親緣性的開端。
未來佛的期待:彌勒信仰的形成
通過對漢譯彌勒經典及相關佛經文獻的考察,我們認為彌勒信仰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彌勒淨土信仰,彌勒在印度被大小乘佛教崇拜的事實,以及《阿含經》中關於彌勒的種種記載,都顯示出彌勒信仰內涵的多樣性和不斷豐富的階段性。彌勒信仰在印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最初的彌勒信仰形態就是對承繼過去佛、現在佛的未來佛彌勒(現在的彌勒菩薩)的崇拜。第二、因為對彌勒未來成佛的期待,遂產生了彌勒下生信仰。第三、因為對於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是一生補處菩薩的彌勒的皈敬,於是又有了彌勒的上生信仰。
佛光山未來展望
五十年前,剛創建佛光山時,我構思了佛光山未來的整體樣貌,請中油工程師謝潤德居士協助繪製了一張草圖,西邊有佛教叢林學院、大悲殿、大慈庵;中間山脈從不二門、朝山會舘到大雄寶殿,為信徒的信仰中心;東山有大佛城、文殊殿、男眾部等建築群,與西山高處的峨嵋普賢殿遙相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