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失憶(外一章)
貓咪版「忠犬八公」—讀《月台上的小橘貓》
人間佛教「再出發」——對當下「人間佛 教」所遭責難之聲的分析與回應
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人間佛教」理念自太虛大師提出以來已近百年,而其後由趙樸初居士、星雲大師引領的人間佛教在大陸、台灣的實踐也達半個多世紀。人間佛教至今已經成為兩岸三地乃至世界性的佛教主流思潮,但在此過程中人間佛教依然面臨著教內外的一些質疑、誤解甚至有目的的攻擊。儘管這些質疑、責難的聲音與攻擊的力量尚屬不大的「少數派」,但今日之人間佛教卻有必要正視這些質疑、責難與攻擊,從而實現自身的「再出發」與「再造輝煌」。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佛法真義》是星雲大師在出家80 年歲月之際,立足於佛陀的本懷,探求佛法的真精神,以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法的種種誤解、曲解與偏見而作出的契理契機的再思考與再詮釋。《佛法真義》3冊共收集了星雲大師307 篇開示主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佛教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以及大師對當代日常生活中種種問題與困惑的佛法洞見。這些開示都是大師平時的所思所感,可以說既是來自大師遙契佛陀本懷的本心流露,也是大師將佛陀教法融入到當下現實生活中的深刻理解、領會與詮釋。因此每一篇讀來都讓人覺得新意別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菩提樹下的哲思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
「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但也是頗為混亂且充滿爭議的一個概念,事實上,很多論者在使用這一詞語之前,並未釐清其概念史的複雜內涵與具體語境。首先,在西方宗教社會語境中,「世俗化」一詞有著極為複雜的演化過程,它最早出現於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中,指把原先由教會管轄的土地轉移到由非宗教的世俗政權管轄。其後,世俗化也指向教會恩准聖職人員重返世俗,以及將原先由教會管轄的部分事務交由世俗政權管轄,在此意義上,世俗化主要指向宗教在社會、文化或政治上的隱退。
從「善巧」到「靈巧」——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靈巧人」形象
為徹底落實人間佛教即世而修之理念,在大乘佛教菩薩行「善巧方便」法門的基礎上,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日常語義世界中的「靈巧」一詞與「靈活」語合重構,賦予「靈巧」以新義,以此給出作為菩薩行者的「靈巧人」形象。「靈巧人」以「善於讚美」、「藉助藝文」以及「巧用時間」等「靈巧」之法,最大程度地協調了人際關係,接引了信眾,開發了生命潛能,從而將人間佛教菩薩行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人間佛教在未來兩岸文化認同與國際地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採訪後記】 大孝全忠—久久的虔誠
人間佛教「治心十法」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