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道生活與人間佛教——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星雲大師畢生弘傳人間佛教,如今雖然年逾九旬但仍著述不輟。大師每一部佛學著作所述說的思想內涵,既有其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這一基本思想無疑就是「人間佛教」思想;同時,又各有其獨特的視角和特點。《佛法真義》(3冊)是星雲大師繼《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後,最新出版的一部佛學著作。那麼《佛法真義》一書的獨特性何在呢?
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佛教文化教育教學探索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在教育部的推動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文化素質教育。進入21世紀,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隨著大學通識教育的開展,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佛教文化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之一,開始走進大學講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中道方法論與人間佛教
禪是什麼?星雲大師的觀點——以「禪是人間佛教」為中心
此文通過梳理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釋,將其表詮部分的內容加以分析,來說明大師關於「禪是什麼」這一主題的觀點,文章分為三個層面:第一,盡量全面地描述大師對於「禪是什麼」的觀點,呈現出這一解答的無限性;第二,突出其禪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是為大師對這一主題的最為重要的觀點之一;第三,從禪是生活這一層面具體化禪是人間佛教的觀點,進一步說明禪是什麼樣的生活――是以平常心為指導的生活,是真實的生活,是導向善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由此三個層面的描述,此文的結論是:星雲大師的禪觀,是創造性的,也是禪教融和、禪淨融和、三教融和的,體現了其佛教觀中面向當下的包容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
八張清代古書契與大樹的人文串聯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 之比較為主
南嶽慧思禪師以禪法著稱於當世,但在其思想的代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運用大量「忍辱」的資料來詮釋甚深禪定的安樂行,由此可知,「忍辱」在慧思生命修持的重要性。但相較慧思其他論題的研究,其忍辱思想的研究就顯得寥若晨星,因此,筆者以「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之比較為主」為題,以補足此欠缺的版圖。學界認為慧思的忍辱思想來自《大智度論》的影響,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的忍辱思想,同時也涉及了《大智度論》 忍辱思想之探討。本文共分四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分類之異同;三、《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含義之異同;四、結語。依上述之論述,結論出支持慧思走過人生風雨忍辱力的真貌、其忍與不忍之間的分際,和其忍辱思想的特色,進而提供現代行者一個修持忍辱的參考指標。
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
自1990年台灣在醫療體系成立安寧療護(hospicecare)方案起,迄今已邁入第二十四個年頭了。這個最早源自英國、針對末期病人所提供的緩和照顧(palliativecare)體系,不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納入正統醫療體系,並在全世界進步國家中逐步推廣擴散。歷經長期的努力,台灣安寧療護的品質蒸蒸日上,於2010 年《經濟學人》一份對全球臨終照護的評鑑報告中獲得肯定。該報告指出:台灣的安寧療護品質,在全球四十個富裕國家中,整體排名世界第十四,亞洲排名第一, 甚至比台灣更早發展安寧的日本及新加坡等國家還要前面。這份帶有高度人文關懷意涵的醫療成就,可以說是另類的的台灣奇蹟。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
我曾經在數年前所發表的〈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一文中,提出相對於「現化性」的「人間性」概念,但同時也區別「人間性」這個概念有同亦有異於啟蒙運動的「人文」(humanity;也可譯為人性)之處,最後我界定人間佛教的性格為一「批判性的人文主義」。
李耘燕川渝石窟繪畫之藝術
南北傳佛教相會──人間佛教於緬甸之挑戰與契機
大乘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對立關係從早期佛教時期延續至今,不易解決,但過去數十年間,南北傳佛教的文化交流與互助合作之活動,甚至逐漸在跨傳統理解和溝通上有所突破。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本文依據筆者最新的田野調查資料和已有的相關文獻,略述人間佛教在緬甸的挑戰和可能的發展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