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人間佛教對當代管理實踐的啟迪
佛教與管理無論在實踐目標與學科內涵都有很大差別,何以會想將它們結合起來開展「佛教管理學」?又如何找到適當的連結點以統整兩者?以及用什麼方式來統合兩者以便產生更好的綜合效益?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與實踐,在佛教與管理之間進行良好接軌,是研究佛教管理學的優良資源。
永本法師《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評介
這本書由於設定為以《法華經》作為菩薩行持的典範,所以在說明《法華經》時,不刻意強調精深細微的思辨,相反地,以淺顯易懂的筆觸深入淺出的引導讀者進入《法華經》的世界。
奉行人間佛教,是對大師最好的懷念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
一般人常會注意到星雲大師所建立的佛光山系統之宏偉,誠然,佛光山如今全球近300個道場,橫亙五大洲,這種實業成績,前無古人,稱星雲大師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偉大的佛教實業家並不為過。但星雲大師的特色之處,不只於此,而在於他為佛教開出一條不同以往的判教原則與修行方法―立基佛陀本懷,實踐慈心三昧的人間佛教。
從《金剛經》「無相觀」看「星雲模式」 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
針對清末明初佛教界的亂象,太虛大師(1890-1947)提出了「人間佛教」思想,在太虛大師、印順法師(1906-2005)、趙樸初居士(1907-2000)、星雲大師1927-2023)等幾代佛教人士的推動下,「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被讚譽為「星雲模式」。本文從星雲大師的平等觀、教育觀、世俗觀切入,結合《金剛經》的「無相觀」,梳理、提煉星雲大師在兩性平等、僧信平等、宗派平等、宗教平等、興教辦學等諸多方面的獨特性。星雲大師在其〈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總結自己的一生:無住生活、無我度生、無為而治,「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正是《金剛經》的「無相觀」。可以說,星雲大師踐行了他以16 個字總結的《金剛經》主旨,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人間,時時處處可修行
佛光宗學的理論詮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編纂緣起與歷史意義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人間佛教的興起,標誌著漢傳佛教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深刻轉型。不僅回歸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也積極回應現代社會對「人間性」與「實用性」的理性需求。人間佛教推動佛教由「山林佛教」走向「社會佛教」,從強調「出世解脫」邁向「入世度眾」,從注重「個人修持」,走向「集體共修」的菩薩 道實踐。歷經曲折演變,大乘佛法的漢傳佛教,終於以人間佛教的形式,再度回歸「教在大乘、行在大乘、圓融諸乘、直契佛心」的正道之上。
高舉人間佛教的智慧明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讀後記
2025 年5 月10 日,由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總監修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隆重出版,並在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舉行了新書發布會。此書的出版發行,不僅是佛教聖地佛光山的大事,更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和世界佛教的大事,意義至為豐富,關聯至為廣大,必將對人間佛教的發展產生持久的影 響,也必將載入中國佛教和世界佛教的史冊。
傳燈與行佛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發布座談會側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