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學」研究正式啟動 見證百年佛教新變革
星雲大師的宗教觀如何去理解,甚至如何證明他所推展的人間佛教的廣大包容,我們可以從本次出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一窺究竟。本套叢書由11位學界資深教授執筆撰述,他們都是透過多年的研究與觀察,孜孜矻矻地透過思想史、宗教社會學、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甚至宗派融通,梳理出系統性與理論性的見解論述。特別是在跨學科的匯通上,在實踐的理論上都為當代「人間佛教學」的研究走出一條嶄新的學術道路,並提出了原創性的發現與理論性的論證。對於當代人間佛教的歷史發展,留下了可以繼續探索的文獻,及佛教與現代文明對話省思的契機。本文特別針對11本書內容,從作者創作的動機揭示各書的核心旨趣。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包容性及其思想內涵
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山的弘法事業,洋溢著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不是單純停留在人間佛教理論的探討上,而是進一步把人間佛教付諸實踐,甚至推向五大洲,使人間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使得人間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在關懷眾生、奉獻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人間佛教需要自己的戒律規範——星雲大師〈我訂定佛教新戒條〉讀後
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已經為其所制戒律預留了在地化適應的彈性,可以根據不同時地環境加以開遮。佛制戒律傳入中土以後,從「五部律」的並用到《四分律》的獨重,再從道安所制《僧尼規範》到百丈所制《叢林清規》,中土佛教已經根據具體時地環境做了選擇與創制。人間佛教是適應公民社會展開的佛教形態,需要根據佛制戒律的基本精神創制屬於自己的戒律規範,方可適應社會形態與佛教形態的雙重轉變。星雲大師創制的人間佛教戒律規範,應可成為人間佛教戒律規範創制的法則。其普遍性、簡略性以及不侵犯自由、相互尊重、多元包容、平實親切是星雲大師創制人間佛教戒律規範給出的有益啟示。
師父的信任與包容
佛陀紀念館「博物館品牌」的建立
佛館自開館以來,積極滿足各界的廣泛需求,不以純粹的博物館自居,具有多元的空間機能。換句話說,佛館的存在,正為我們定義了所謂包容性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應有的樣態,某種程度也跳脫了傳統博物館概念的制約。在台灣以宗教為類別的博物館中,甚至從整個台灣博物館界來看,佛館正在為博物館界拋出一個以「人間佛教方法」實踐及營運服務的博物館案例。
總論八識
佛教是個講「心法」的宗教,我們從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可以發現,有相當多的經典內容是在談心的問題。這其中又以「唯識學」對心的分析最為縝密透澈,且唯識的主張與實際生活多所相應,完全掌握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因此,「唯識學」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學。「八識」則是唯識學的基礎,唯識學是在「八識」的基礎上,建構出一套人類心理活動的分析體系。因此,了解八識的原理,就能明白自我及他人的七情六欲、善惡心念的現行。我們以唯識為老師,對心理活動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面對人事的變化,心境就能保持「木人看花鳥」的平靜,並且對他人的瞋怨毀害,也可多一分包容的心。
華嚴大意
《華嚴經》真如自性的思想,非常契合我們中國人的根性,法界緣起觀展現了宇宙萬有互相關連、互相影響、互相包容的思想境界,豐富擴大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內涵,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