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星雲大師的新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出版,對於「人間佛教」運動作了一個思想史的定位與論述,應該說是漢傳佛教「人間佛教」運動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和新的里程碑。下面我想從近代漢傳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略為談幾點個人的讀書所感。
神祕帷幕的剝離與人間佛國的踐行——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感
眾所周知,星雲大師對佛教之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早在2015 年程恭讓先生就撰寫了一篇〈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從「系統地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深廣地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創建高素質與規模化的人間佛教僧團」、「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推進佛教國際版圖的大幅拓展」等十個面向進行了全面闡述。而本文只想就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大作,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感受。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二、佛陀的人間生活
說起佛陀,他的一生可以說多采多姿。身為王子的悉達多,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的科學、「四吠陀」的哲學。在王宮裡的生活,想要什麼都能擁有,甚至即將繼位國王,可以用政治的權力來治理國家社會。但這時候,他卻觀照到人生社會種種的無常現象,如:生老病死的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甚至貧富貴賤的懸殊、權力地位的壓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等,這些現象,都讓他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
以人為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要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是近年來星雲大師口述「人間佛教」的專門論著。筆者就一位感念皈依師的在家弟子身分,反復拜讀此書之後,深感法喜禪悅,大師智慧慈悲的身影,躍然眼前!本書雖由大師口述、弟子記錄,但仍自成系統,理路清晰。尤其口語化的智慧法語,令閱者彷彿親臨現場,恭聆大師口傳,別有一番親切之感。以下就閱後所得,將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思想體系,簡要分述如下,尚祈大師及方家不吝指正。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新書發布
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何謂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道:「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既可視為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所給出的最為簡明直接的定義,同時也反映了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思考。可以說,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對「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的系統展開,是大師對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帶有總結性的闡述。筆者以為,如果要對上述定義下一註腳,不妨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思想探析
作為現代「人間佛教」運動的領軍人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自皈依佛門,瞻仰頂禮佛陀的偉大,便積極投身佛教革命,致力於弘傳佛陀的偉大事業。關於佛陀這位偉大的教主,星雲大師除了通過電視、報紙、電台、書法、建築、藝術等多種形式,有聲無聲地宣講佛陀的教理教義之外,還寫了兩本關於佛陀的著作:一是《釋迦牟尼佛傳》,二是《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以通俗的言語,頗具智慧地回應了「人間佛教何以可能」這一重大的歷史課題和現實課題。佛教擁有「人間化」的強大基因,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間佛教」。對於佛教根本教義過於「消極的」詮釋,不利於佛教的人間化,於是,對之進行「積極的」詮釋,顯得尤為必要。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經驗告誡人們,只有秉承人間化這一佛陀本懷,沿著本土化的路徑,佛法真義才能發揚光大,佛教也才能傳揚開來並發揮積極的影響。當代人間佛教呈現出多維推動的態勢,可視為向佛陀本懷回歸的成功嘗試,於此也初步顯示出了人間佛教的時代價值。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於2016 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十五萬字的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總說」,敍述佛教兩千多年來其思想、精神、教義、修行方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以及對各國社會和人民產生深刻影響;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從人間生活的思惟角度,闡述佛教所信奉的義理,並給予正解;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從衣食住行、社會慈善公益,以及書法、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建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可看到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論述佛光山繼承人間佛教宗旨,從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家弘法等五方面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以及取得的輝煌成果;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自述佛光山創建之種種因緣及其個人在其中所遭境遇,表達了革新佛教的心志。
佛教與近代政治思想——星雲大師新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
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星雲大師闡發的「入世」、「濟世」,和「淨化」世間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大師對入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他對今全球各地政治理念亦有自己的領悟和抉擇,他號召建立「仁王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倡議佛教人物要幫助政治家化導社會,最大限度發揮佛教「慈悲教化」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