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祕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相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無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貪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人間佛陀」最佳代言人——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2017年5月16日,是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紀念日;五十年前(1967),星雲大師為了弘揚人間佛教而創建佛光山,五十年後的今天,人間佛教已在大師全面推動與弘化下,成為一門舉世共尊,並且爭相研究的顯學。 今日人間佛教對世間帶來的影響與貢獻,諸如透過文化出版好書,帶動全民閱讀,期能建設「富而好禮」的書香社會;或是發起「百萬人興學」,結合佛教與社會力量,共同興校辦學,期為國家培育身心健全的下一代;乃至平時的養老育幼、撫孤卹弱、醫療義診、急難救助等慈善救濟之外,尤其經常舉辦各種藝文、學術、社教、共修、公益等活動,藉以傳播慈悲善美的思想觀念,希望喚起全人類的「自我覺醒」,共同實踐「三好」、「四給」來創造「五和」的人間淨土。
佛教與近代政治思想——星雲大師新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
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星雲大師闡發的「入世」、「濟世」,和「淨化」世間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大師對入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他對今全球各地政治理念亦有自己的領悟和抉擇,他號召建立「仁王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倡議佛教人物要幫助政治家化導社會,最大限度發揮佛教「慈悲教化」的功效。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是由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宣導者太虛大師提出來的。太虛大師目睹清末以來中國佛教的衰敗落後,主要表現為寺廟常常依賴經懺法事―超度亡靈的收入來維持僧團的生存,也就是說,當時的佛教是為「鬼」和「死人」服務的;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本來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要為活人服務,與世俗社會緊密聯繫,亦即「成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因而積極宣導「人間佛教」運動。
人間宗教——從《郭店楚簡》到《維摩詰經》
「人間佛教」一詞不僅是星雲大師所描繪的佛教之核心,亦為中國宗教群體的根本。《獻給旅行者三百六十五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便是其精神之延伸,由此書可見其人文主義之擴展,已概括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公元前三○○年《郭店楚簡》的宗教人文主義關注的並不是身後問題,而是現世生活,〈五行篇〉裡視「人身」為修行德行中心的觀點,與佛教的佛性概念是相容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利用「人身」這個工具來教示佛法。本文以人文主義,連結《郭店楚簡》與《維摩詰經》宗教意涵的共同基準點。透過人文主義擴展宗教的定義,可以理解到佛教對中國的吸引力不在於它的異域性,而在於它與本土傳統的共同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宗教:涵蓋身後之事以外的人文傳統;關注現實人生,著重於如何生活。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的慈悲不應該僅限於慈善,還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作為。自星雲大師及其佛光教團在教化人心、淨化社會方面的貢獻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星雲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思想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關研究在港台、大陸及海外取得諸多成果。在研究內容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經營模式的研究;之後,研究重點轉向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研究,兼及佛光山慈善事業等。本文重點關注星雲大師關於佛教「慈悲」的理念,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星雲大師在推行人間佛教思想方面的實踐及貢獻。
禪意‧文學‧人間:《星雲禪話》研究
《星雲禪話》始撰於上世紀八○年代,最初於報端連載,繼而錄製成電視節目播放並結集成書,又於2009-2012年再度新撰,於2013年結集為最新的十冊本再度出版。作為星雲大師在「文化弘法」領域的代表性著述之一,《星雲禪話》與星雲大師所倡揚之「人間佛教」理念深度契合。本文擬從禪意表達、文學呈現與人間關切等三個方面作探討。
從那爛陀寺傳承的角度,探究人間佛教的修持
為改革中國傳統以「死本」、「鬼本」的傳統佛教色彩,太虛大師首倡人生佛教,後由印順法師深化,星雲大師、聖嚴法師、證嚴法師等人發揚光大。人間佛教在台實踐已逾 50 年,現今佛教界大為推廣人間佛教並受到各界好評。人間佛教十分倡導並強調慈悲心、菩提心、菩薩道的重要性。然而菩提心應如何發?一念生起,如何令其增長且不退失?從心態建立到實踐菩薩道,面對不同習氣眾生、面臨順逆種種境界,如何不起煩惱、煩惱心起如何消融,得以恆常心地行菩薩道等等,皆需要透過正確知見的學習及練習。本文將依循那爛陀寺教授內涵,分別從「人身如意寶,千載難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由人而菩薩而佛」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回歸佛陀的故鄉──評邱永輝《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基於對印度此一地域複雜的宗教背景的了解,邱永輝此書不同於坊間一般朝聖旅遊的書籍,提供深入的資料,闡釋星雲大師落實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理念與作法,稱之為「星雲模式」在印度的實踐。
佛館的人間佛國場域營造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利用一切世間法,推行人間佛教。在空間營造上,用建築園林(硬體)、設施活動(軟體)說法;在藝術性上,佛館的人間佛教藝術呈現可以說是一個跨學科的呈現方式,既有佛教方面的系統知識,又對藝術有廣泛的認知。建構出人間佛國的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