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傳播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人間佛教的傳播,我想從歷史的角度探討過去幾世紀以來,佛教的弘傳情況。根據佛教歷史記載,佛教首次自印度外傳至斯里蘭卡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其教主在世,約公元前五世紀之時。到了公元十三世紀,佛教在歐亞大陸東南部廣大的傳播,我個人稱其為「大佛教環線」。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探討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佛陀是人不是神,這原是無庸置疑的,然而二千多年來,由於人們對佛陀的懷念、信仰以及政治、文化、社會背景各種因素,致使佛陀逐漸被神格化,成為一位萬能的神,佛教也發展出多佛多菩薩的信仰。在文化發達、理性發展、全民教育普及的二十一世紀,正確的佛陀觀是建構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重要核心,正如星雲大師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即提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佛陀觀的理解,影響佛教的修學體系、未來發展。本文擬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來探討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人間佛教」一詞,令人想到太虛大師(1890-1947)、印順導師(1906-2005)、星雲大師(1927-)的入世教法。無庸置疑,來自台灣的許多跨國佛教「大道場」,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等,於新加坡這樣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在弘揚佛法及促進文化與慈善活動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學者(和佛教徒)或許並不曉得,早在這些橫跨世界的著名台灣佛教團體之前,人間佛教的初期概念就已出現在新加坡。本文將討論二十世紀初至現今的新加坡人間佛教史,並將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分成以下三個階段:1.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2. 演培法師(1917-1996)的人間佛教 3. 台灣人間佛教團體在當代新加坡的發展,予以呈現。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以通俗的言語,頗具智慧地回應了「人間佛教何以可能」這一重大的歷史課題和現實課題。佛教擁有「人間化」的強大基因,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間佛教」。對於佛教根本教義過於「消極的」詮釋,不利於佛教的人間化,於是,對之進行「積極的」詮釋,顯得尤為必要。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經驗告誡人們,只有秉承人間化這一佛陀本懷,沿著本土化的路徑,佛法真義才能發揚光大,佛教也才能傳揚開來並發揮積極的影響。當代人間佛教呈現出多維推動的態勢,可視為向佛陀本懷回歸的成功嘗試,於此也初步顯示出了人間佛教的時代價值。
支謙譯《佛說老女人經》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佛說老女人經》(梵文名:ārya-mahalalikā-paripṛcchānāma-mahāyana-sūtra)是早期大乘佛教的一部經典,並且是早期大乘佛教中比較明確地具有女性問題意識、也比較明確地包含女性佛教思想的一部佛教經典。此經也是最早由三國時期譯經大師支謙傳譯到中國的幾部早期大乘佛教女性主體角色經典之一,不僅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佛教譯經及思想的歷史上也有其特殊的價值。本文擬對這部經典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加以探討,從性別平等這一大乘思想的特殊視角,管窺早期大乘佛教思想發展的歷程及佛教思想蘊涵的深厚的人文價值。
人間佛教宣講員弘法人才的價值探討
佛教從釋迦牟尼佛創教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弘揚的重擔過去一直落在僧團上,尤其東傳到中國後,即依循著師徒制的關係,透過講演、修持、教育及指導等一代代的傳承;同時也在與中華文化相融後,更加發揚光大,並向鄰近地區傳播,諸如:朝鮮、日本、越南及印尼等地。如今,佛教從過去漢化而形成的漢傳佛教,開始面向全世界的弘法演進,這過程中也夾帶了如何與世界文化融合的議題。
星雲大師.佛光山.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既古老又全新
我們知道,我所說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開創的,並且確立的,早就得到各界高度評價。它引領著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和信仰生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是大師的晚輩,他也高度評價及認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但是到底要怎麼去看待人間佛教?也就是說,怎麼去看待大師所創建的人間佛教,並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情。
人間宗教——從《郭店楚簡》到《維摩詰經》
「人間佛教」一詞不僅是星雲大師所描繪的佛教之核心,亦為中國宗教群體的根本。《獻給旅行者三百六十五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便是其精神之延伸,由此書可見其人文主義之擴展,已概括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公元前三○○年《郭店楚簡》的宗教人文主義關注的並不是身後問題,而是現世生活,〈五行篇〉裡視「人身」為修行德行中心的觀點,與佛教的佛性概念是相容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利用「人身」這個工具來教示佛法。本文以人文主義,連結《郭店楚簡》與《維摩詰經》宗教意涵的共同基準點。透過人文主義擴展宗教的定義,可以理解到佛教對中國的吸引力不在於它的異域性,而在於它與本土傳統的共同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宗教:涵蓋身後之事以外的人文傳統;關注現實人生,著重於如何生活。
人間佛教需要「人間解釋」——論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創造性解釋
西方當代哲學中有一門學問叫「解釋學」或「詮釋學」(Hermeneutics),如果追根究柢,這門學問乃是受到歷史上基督宗教詮釋《聖經》的啟發而創立。後來台灣學者賴賢宗教授在西方詮釋學的影響下,撰寫了《佛教詮釋學》一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而我自己也曾寫過此類的著作,叫《「心悟轉法華」――智顗「法華詮釋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淺探
上個世紀末,星雲大師為了更好地推廣普及他終生提倡的人間佛教,主編一套《佛光教科書》。這套教科書是以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學者作為主要讀者對象,因此內容的設計著重在強化佛教基本知識,系統地完成了對佛教、佛法、僧徒、行證以及佛教歷史發展、宗派源流、基本佛學常識、佛學與世學、實用佛教、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概要介紹,還包括對世界其他各類宗教發展的簡述,内容全面概括,同時又具備誘發式探討。它體現叢書作為「教科書」的特點,成功地實現了對現代人間佛教的闡揚宗旨。這體現了星雲大師作為一代佛學宗師立足現實、弘揚佛法的殷切情懷。本文對《佛光教科書》的成書過程及其內容設計,進行粗略地回顧和簡單地梳理,並對書中所體現的人間性與現代性的特點加以淺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