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2016年12月25日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主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的「2016世界神明聯誼會」,共有宮廟教堂685間3、神祇2,188尊與會,締造「最多宮廟教堂參與」、「最多宗教的佛像神尊聚集」兩項世界紀錄,逾十萬名信眾共同參與盛會。郭書宏〈看人間神明聯誼致融和世界和平契機〉一文亦指出,此活動具有「一、同中存異,神佛同在。二、釋儒道合,中華道統。三、放下本位,和諧尊重。四、有情有義,人神相挺。五、無我利眾,同體共生。六、創舉突破,世界瑰寶」等六點特色,「世界神明聯誼會」實開啟大眾認識台灣宗教信仰所蘊藏的豐富寶礦。
人間佛教的出世觀——以《阿含經》為主
印順法師在其所著的《佛在人間》一書中,闡明了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他說:「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而不礙人間正行的佛教。」(印順:《佛在人間》,頁73)而印順法師的依據就是出自《增一阿含經》的「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大正藏》第2冊,頁694a)依我個人的理解,印順法師所講的人間佛教就是《阿含經》中所反映出來的佛教。
人間佛教的入世傾向與出世堅守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與佛教內在鮮明的人文精神密切相關。大乘佛教的「世間出世間不二」、「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的不二中道思想,給人間佛教提供了理論基礎。繼禪宗之後,人間佛教消解了佛教理想的彼岸性,使成佛的修行成為一種現世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適應了新時代人文關懷的需要,體現了人本位。
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禪宗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例如中日之間,從「入唐八家」、歷經宋元時期的五山禪僧,乃至於明清之際東渡日本的黃檗宗,在彼此溝通交流的舞台,佛教始終扮演著積極的作用;中韓之間亦然,在朝鮮崇儒抑佛政策大行其道以前,曰佛教為兩國相互觀看交流最重要的平台殆無疑義,新羅金地藏、《高麗大藏經》等相關故實已然膾炙人口。
黑豹旗達標四強 普門中學棒球隊的致勝之道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道場行事》為中心
「僧伽制度是佛教的核心制度,然而,它並不是佛陀所發明的,眾所周知,佛教的僧伽制度起源於佛教興起前的古印度宗教運動。當佛陀成為一個托缽的修道者時,托缽的族群早就已經存在了」。「出家」或「出離」是這個團體的根本特徵。出家所摒棄的不僅是家庭生活,還有一切的社會經驗與制度體系。佛教興起後完全繼承這一傳統,從「在家到無家」,奉行這一生活儀式的人組成遊方的修行團體。他們乞食為生,居無定所,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百年來,人間佛教代表人物的思想共性,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動力。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目前發展的勢頭更為強勁,對於人間佛教的思想和實踐的研究也有半個多世紀。在我看來,人間佛教興起的一百年,是中華民族經歷歷史巨變的一百年;是中國人經歷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百年;也是中華民族經歷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再到資訊社會的一百年。所以,佛教走過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重要性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
《地藏經》中的地獄管理法
佛教將宇宙眾生分為十法界,所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聖,後六者稱為六凡。精進修學善法得以成聖成佛;若是剛強罪惡眾生,屢屢造罪,只有下墮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受苦受報了。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是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學功課。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
一般認為,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潮,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由太虛大師(1889-1944)正式提出,其弟子印順(1906-2005)進行了系統闡釋,此後,佛教界以人間佛教為旗幟,大力促進佛教的現代化轉型。人間佛教無論是在理論、修行還是戒律僧制方面,都與傳統佛教存在諸多差異。教界與學界對這一問題已經進行了數量眾多、質量精深的研究。有學者總結道:「與傳統佛教相比較,人間佛教由重生死、重出世轉為重現實人生、重入世,由以僧人為本位轉為以社會成員為本位,由追求彼岸淨土轉為建設現世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