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四的」定義的理解
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其中,「佛說的」堅守了佛教的正統傳承,體現佛教信仰的神聖性和崇高性,顯示有法可依;「人要的」堅守了佛教的現實關切,體現了佛教社會功能的生活性和世俗性,顯示有人可用;「淨化的」堅守了佛教的基本道路,體現了佛教實踐方法的內在性和精神性,顯示有路可走;「善美的」堅守了佛教的價值取向,體現了佛教信仰訴求的正義性和大同性,顯示有福可享。「四的」分別以信佛所說、解人所要、行淨所治、證善所成為核心,融信、解、行、證於一體,體現了人間佛教以佛為皈、以人為本、治心為上、同歸善美的根本特質,為人間佛教建立了一個具有精神凝聚力和信仰認同性的文化共識平台,對全球化時代三大語系佛教的會通,乃至人類多元宗教的對話合作,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星雲模式」還是「星雲現象」?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片論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常被稱為「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但是,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歸納為某種「模式」的做法中潛藏著「模式化」的危險。事實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並不是某種現成的「模式」,而是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現象」,是星雲大師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現身世間,展開活動,與世間萬法發生現實關係,並造成世間之持續變化的相續顯現。本文進而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定義和他「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兩個方面,對「星雲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認為「人間佛教」就是「人間」與「佛教」之間的充滿創生活力的本源性聯合。
人間佛教的修行 ——以星雲大師「四給」思想為核心的探討
人間佛教經過百餘年的構建和實踐,已經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形態,這一點已經成為學界和教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人間佛教修行觀及其修行實踐的批判仍舊不絕於耳。本文以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思想為核心,認為,四給是一個邏輯起點即其實踐起點(信心),既注重當下(歡喜)又指向未來(希望),以與般若相應的方便貫穿其中的嚴密框架。這個框架以「給人」為導向,把修行置於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並因此認為,人間佛教的修行並不排除自修和共修,甚至說還相當重視共修的意義和修行方式,但是在此基礎之上,人間佛教更加注重眾中的修行,更加注重在眾中、在結緣中、在服務中檢驗自修和共修的成果,努力打破「把方法當成清靜之所」,從而超脫出「自己腦袋創造出的修行的那個境界」,因此提倡各種社會運動,社會活動也在此意義上而具有了修行的價值。
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漢傳佛教在近現代佛教面臨各種危機、挑戰和機遇背景下,一次成功的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星雲大師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宗旨來推動人間佛教,以制度化、生活化、現代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國際化、人間化的方式,使佛教深奧的義理為普羅大眾所接受。
現代人的生活
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何謂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道:「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既可視為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所給出的最為簡明直接的定義,同時也反映了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思考。可以說,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對「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的系統展開,是大師對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帶有總結性的闡述。筆者以為,如果要對上述定義下一註腳,不妨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性特徵
佛教認為淨土是眾生的理想生活世界,是依諸佛菩薩的本願與眾生的因緣建構而成的完美佛土。隨著佛教「淨土」思想的開發,大體形成他方淨土、唯心淨土和人間淨土之說。在現代人間佛教視域下,淨土的概念被重新發掘和闡釋,人間淨土的思想卓然挺立。人間淨土不再是一個幻境,而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徵,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是一個具備宗教信念、通過宗教實踐行為可以實現的宗教目標。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品格,可據此觀照現代人間佛教的實踐路徑與發展趨向。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祕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相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無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貪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傳遞深奧佛理與生活哲理的人間詩人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於2016 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十五萬字的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總說」,敍述佛教兩千多年來其思想、精神、教義、修行方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以及對各國社會和人民產生深刻影響;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從人間生活的思惟角度,闡述佛教所信奉的義理,並給予正解;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從衣食住行、社會慈善公益,以及書法、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建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可看到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論述佛光山繼承人間佛教宗旨,從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家弘法等五方面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以及取得的輝煌成果;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自述佛光山創建之種種因緣及其個人在其中所遭境遇,表達了革新佛教的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