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新時代的新倫理——星雲大師的「十要十不要」
人間佛教的主旨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如何契理契機,攝受大眾,將佛法的正知正見傳達到社會人群之中,使他們在品質層面有所提升,心靈層面有所淨化,日常行事有所遵守,生活倫理有所敬畏,這成為當代宗教家思考的焦點問題。星雲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一書,延續了以往佛教人間性的主題,以及平和親切的敘事風格,用最簡潔通俗的文字,表達著對當代社會倫理走向的人文關懷。大師在書中列出許多欄目來闡述人間佛教的主張,第三十說為「我訂定佛教新戒條」,集中闡述對戒律現代化的思考,「十要十不要」的新戒條,是大師「護教安眾」的創新。這樣的「新戒條」打破了僧信界限,融合了世俗倫理與出世戒法,人人都能守法持戒,世界就會消除人我區別,以同理心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使命,這就是「佛光新戒條」的普世意義,這就是佛陀一代時教為未來人類帶來的一道光明。
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9年7月20日至21日,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了「2019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成功大學、玄奘大學、南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12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12篇論文。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
「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但也是頗為混亂且充滿爭議的一個概念,事實上,很多論者在使用這一詞語之前,並未釐清其概念史的複雜內涵與具體語境。首先,在西方宗教社會語境中,「世俗化」一詞有著極為複雜的演化過程,它最早出現於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中,指把原先由教會管轄的土地轉移到由非宗教的世俗政權管轄。其後,世俗化也指向教會恩准聖職人員重返世俗,以及將原先由教會管轄的部分事務交由世俗政權管轄,在此意義上,世俗化主要指向宗教在社會、文化或政治上的隱退。
行走於世間的頭陀―略說星雲大師之佛教史地位
佛教題材郵票的歷史事件─以被列入世遺並曾發行郵票的佛教遺跡為主
本文旨在引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有發行郵票的佛教遺跡為例,探討郵票作為圖像記憶媒介的角色和影響。隨著郵政系統的發展和全球郵票的廣泛使用,郵票不僅僅是一種郵寄工具,更成為記錄社會、政治、文化和藝術事件的視窗。本研究旨在通過文獻綜述和實證研究,探討郵票作為圖像記憶媒介的特徵、功能和意義。本文考察了佛教題材的郵票中的歷史事件,以及它與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關係。通過對佛郵圖像進行分析和解讀,我們發現郵票圖像中所呈現的歷史事件、人物紀念或項目的展現,反映出特定時代的歴史和文化特徵,從中激發個人和集體的記憶,深深地嵌入了社會的集體記憶之中。本研究為理解圖像記憶、郵票歴史和文化傳播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並為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和參考。
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禪宗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例如中日之間,從「入唐八家」、歷經宋元時期的五山禪僧,乃至於明清之際東渡日本的黃檗宗,在彼此溝通交流的舞台,佛教始終扮演著積極的作用;中韓之間亦然,在朝鮮崇儒抑佛政策大行其道以前,曰佛教為兩國相互觀看交流最重要的平台殆無疑義,新羅金地藏、《高麗大藏經》等相關故實已然膾炙人口。
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藝術之美
佛教和中國文化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問題,是最近思想文化界討論的「熱門」論題。傳統文化的討論,又是這「熱門」之中的興奮點。對於這次討論,我了解不夠,考慮也不太成熟。但我認為,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成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我看中國傳統文化也應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現在有一種偏見,一提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人間佛教智慧寶典傳播中華文化——《星雲大師全集》簡體中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