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英文原文版 8月推出
活的思想與實踐指南。蘭卡斯特教授以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文字,引導讀者無論是在面對個人的生命困惑,還是應對科技迅速發展和全球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都能將恐懼轉化為安然。蘭卡斯特教授藉其深厚的佛學修養,深入闡釋因果、空性、無我等佛法義理,並對欲望、種族主義和疫情等現象提出獨到見解,為現當代讀者的生活提供寶貴指引。 書中,蘭卡斯特教授以真摯的筆觸,分享他面對親友離世與自身老病的心路歷程,帶給讀者在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上的深刻啟發。這些個人經歷無不讓人觸動心弦,更深切地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與珍貴。本書亦特別附錄美國《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專欄作者Chris Gilbert博士對教授在療養.....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口齒清晰、觀念清楚破題,談佛光山教育中重視自我訓練與提升的特質,讓他在廣學中國儒釋道哲理後,開始傾心並學習星雲大師心法。他認為儒家強調對現世的承擔與服務;道家則透過給予,提供有效領導方法;而佛教講求因果與生死,藉此認識命定的原委、知天命、識人生,獲得心靈自由。 謝大寧提出「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看法」,他從歷史的必然性、階段性、意義及使命來談人間佛教。他認為隨著體制性的現實社會出現,迫使僧團面對社會國家,人間佛教自然出現。早期太虛大師以個人實現來實證人間佛教,佛光山則是整體僧信的具體實證。由於此種實踐型態在歷史上尚未出現,儘管星雲大師嘗試回歸佛陀本懷,展開全新概念的詮釋,但若無實踐,在研究上依然.....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事,但同時因緣也不可得,如同聲音一般,一生起即消滅,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緣起性空」是出世間的智慧,心保和尚指出,佛陀在人間雖有十難等障礙,但他已自在解脫,不會再為此煩惱。並舉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為例,強調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期勉人人「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最後心保和尚闡述每一年佛誕節「浴佛」的意義,提及大師早年在宜蘭辦佛誕節,在當時物資缺乏的年代,卻能將佛誕節辦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而這正是大師的精神。他期盼大眾在浴佛當下清淨身口意、去除貪瞋癡,在灌沐如來的同時也清淨自己的心,「祝大家早日成佛,擁有大智慧,以報四重恩。」 精彩直播回顧 ▸http://lnago.com/AD.....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正勤、正業及Capacity (能量)︰正念、正定為方案,讓大家參考,走出危機。 美國佛州的Ina Denton女士提問︰「佛教徒為了和平而選擇沉默,是否算是正語?」妙光法師回應,佛教講「業力」與「因果」,必須靠智慧來決定如何行動、用勇氣說出心聲,但最終也需用慈悲來接受一切的結果。同時也分享美國第44任總統Barack Obama看法,透過和平的動員來表示大眾的意見,並透過實際行動,將票投給具有影響力人士,才能真正帶來改變。更重要的是效法佛教寧靜的革命,以慈悲為最大的力量,為世界帶來改變。 最後,覺凡法師用智慧語分享,隨時自我提醒,用內心平和與慈悲,面對及接受危機,作為自我修行。覺瑋法師強調.....
〔好書分享〕英譯《佛法真義》第五冊問世 穿越時空回歸本懷
創作精神。 《佛法真義》第五冊具備淺顯易懂,生動、生活的描述。從佛陀到六祖惠能大師,乃至20世紀至今的在家菩薩行誼,例如:〈佛陀會生氣嗎?〉表述佛陀對弟子「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心;〈佛陀十難〉則說明了因果業報不能逃避,因為就連成道的佛陀亦須承擔過去行為種下的果報。星雲大師指出,懂得佛陀的心,才能真正懂得佛法。 〈六祖大師不識字嗎?〉、〈為神秀禪師定位〉、〈頓漸平等〉三篇,不僅襯托《六祖壇經》的文學價值,亦肯定神秀禪師的成就,彰顯頓漸兩種法門的重要。大師強調,頓悟漸修皆是修行法門,故應「頓漸一如」,不可互較高下。 〈當代菩薩〉、〈趙樸初菩薩〉、〈楊仁山菩薩〉則帶領讀者回到近代,認識引領當代佛教由.....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信的風采,這與傳統佛教中彌漫的古怪、神秘、靈異、陰森是不同的。最後李利安教授從宗教學的信仰角度詮釋人間佛教,認為人間佛教從傳統常見的信仰訴求中走出,並重新理解神靈保佑信仰、地獄救度信仰、往生西方信仰、因果報應信仰、三世輪回信仰等內涵,這體現出人間佛教關注人間的現世情懷。他希望人間佛教能繼續保持其信仰志趣與精神氣象,不斷推進佛教的轉型與發展。 張文良教授首先談及當前主流文化領域“兩個結合”的啟示,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認為,作為一個佛教研究者,可以結合人間佛教運動的百年史,回溯“兩個結合”的內涵與重大理論意義。其次,張文良教授談及現代詮釋學視.....
文心雕佛 懷念星雲大師第五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等。 杜教授說明「般若智」是「智不住生死」;「菩提心」是「悲不住涅槃」,二者是佛教的核心教義。而成佛的絕對條件為「菩提心的圓滿」及「勇猛心恆精進」。成佛不是一蹴而就,但深信因果,廣結善緣,修行六度,閱讀星雲大師著作,學習大師的「般若智」與「菩提心」,就能安頓身心,向著光明前進。 主持人林素玟教授提出本書的三個亮點,一是「快速瞭解星雲大師的生命故事」。二是「透過星雲大師智慧法語,找到調伏自我心性的修行方法」。三是「體悟星雲大師六度菩薩行的實踐,提振正面能量。」林教授期勉大眾多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吸收書中的正向能量,以此來自我提升與淨化內心。8月1日第六堂課「星雲人間佛.....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慈悲長養願力、以智慧施予無畏,如此便能帶著自己和眾生脫離生死苦惱,在任何因緣都能隨緣自在。 人間佛教具有喜樂性、時代性、利他性和普濟性等特質,如何讓人們以歡喜的角度來看待感應的事蹟?永本法師強調,理解因果緣起,從而信仰實踐,最後才能無住生心,達到自心與觀音的至誠相應。李世偉則期勉大家做到財施、法施、無畏施,力能所及援助他人,向內獲得自身自在,向外觀聽眾生苦難,成為觀世音菩薩的百千萬億化身。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HhixZgmMTV0 主持人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 主講人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李世偉教授 有史可證:觀音信仰的傳承與發展 觀音信仰,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的。接著,中國計量大學稂荻博士在〈華嚴宗經論的漢譯佛典引證〉中,以法藏《妄盡還源觀》為核心,分析此著作中援引其他經典的相關問題。最後,高雄大學蕭愛蓉博士發表〈從唐君毅對「因門六義」之詮解論心靈九境論的因果義〉,她探討當代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先生在解釋和運用法藏的「因門六義」時的哲學思路,由此揭示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在詮解華嚴教說方面的差異。第二場發表的研究,進一步理解吉藏、法藏等歷代佛教大師在如來藏思想、華嚴教理等方面的獨特見解,以及新儒家學者對佛教概念的詮釋,這有助於更全面地把握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 下午第三場首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主任傅新毅教授發表〈理、行二佛性的不同定位及其詮釋學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