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四則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為例,李利安指出觀音大悲法門其實是一種善巧方便,菩薩救度眾生最重要的意義其實是引發人們的菩提心,繼而產生般若智慧。其五是《悲華經》,經中主要說明在信仰觀音的法門中,如何從現實生活的追求漸次提升,展現不斷向上的生命軌跡,最後達到帶領大眾共同成就的終極快樂。 心保和尚 分享修持心得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有關觀音信仰的經典中,哪一部經典讓您最受用、印象最深刻?」透過妙凡法師的問題,心保和尚與大眾分享,《楞嚴經》中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是透過耳成佛的境界,與般若、解脫相應,也是耳根修持的最高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心保和尚說明,一般人若.....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到,一切都是心的問題,一分清淨一分積累,先從身心淨化才能有資糧得生淨土。王教授表示,人間淨土和彌勒淨土很相應,我們要在人間修持五戒十善,發慈心、忍辱,以成就未來的淨土。 覺培法師勉勵眾人要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即要累積資糧與福德,奉行五戒十善且忍辱與精進並持,更期許任何修行人可以厭離貪瞋癡,卻不可厭離世間,應從心開始淨化,所謂「一分清淨,一分佛土」。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辦的淨土思想論壇「當彌勒遇到彌陀」,4月29日在東禪樓舉行,由專研彌勒信仰的四川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雪梅教授、專於彌陀淨土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講,在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
企業家齊聚揚州鑒真圖書館 共修「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
層考驗。他期望學員能將佛教的慈悲與專注精神融入企業管理,超越傳統KPI框架,在東方文化根基上探索商業實踐與心靈成長的平衡之道。 妙凡法師則以自身修學經驗勉勵學員,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深入體驗禪修生活與東方管理智慧,在學習中收穫身心洗禮。 妙圓法師回顧星雲大師創辦鑒真圖書館的初心,並寄語學員:「入寶山不空手而歸」,希望大家能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事業與家庭,達成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成就。 李達芳老師強調,在浮躁的現代環境中,「自覺式管理」結合「三好」理念(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有助於企業領導找回內心的寧靜與管理的根本。 妙願法師則以《華嚴經》「五十三參」為喻,指出生活處處是修行,勉勵學.....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出「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五堂課「《阿含經》的修行觀」,邀請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陳永革教授主講,主持人是三好體育協會副秘書長慧功法師。 《阿含經》是原始佛教佛陀的生活記錄,後來經由弟子結集為《阿含經》,這部由很多小經彙集而成的《阿含經》,具有180多卷,內容包含了世界觀,人生觀、修行實踐的方法綱目。 對《阿含經》有深入研究的陳永革教授指出「阿含」梵語 Āgama 是教規、教本之意,意指阿含兼具教法之本,經藏之源,聖典之集,是一切佛法的本源,具有根本性和奠基性,在意義上是佛教相承相傳的教法與教說,是傳承釋迦教法的聖典結集教法之本,同時也是釋迦時代最具有代表性.....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由渥太華佛光山住持永固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美國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以及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教授擔任與談人,共同探討《勝鬘經》的如來藏思想,並從人間佛教的視角來理解《勝鬘經》,將經文的理論落實在生活中實踐。 程恭讓教授指出,「佛性論」思想是整個佛教教法義理學思想的重要基石。《勝鬘經》全名《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是大乘佛教「如來藏」義理學的「宗經」之一,是「如來藏」思想的一部原創性大乘經典。 程教授從梵文來說明「如來藏」可以作二種解讀,一是如來胎藏,也就是如來的嬰幼兒狀態,一是如來的子宮,也就是孕育如來的東西。因此如來藏具有「生命性、過程性、超越性」的特殊意義。 程教授也從梵文來說.....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語言介紹八識的不同功能: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以12個偈頌共48句,將八識分成4類──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大師的《八識講話》,進一步以淺白而且富禪機的方式,藉由禪門典故與生活實例,讓艱深的唯識理論,頓時變得親切、易懂。教授特別指出,我們的前六識,甚至前七識的現起,其影響力熏習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當一些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又就會現起,就是所謂的「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生命是一條無盡的長河。善的心念不斷的生起、培養、增長,逐漸轉「識」為「智」。所以如果我們從八識來檢視自己身心的運作,便能夠認識「無我」,進而重新建構自己、解構自己,達到身心自在。 妙士法師則以自身弘.....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享《壇經》裡中提及的修行方法。保和尚點出,「苦」也就是現代所講的「生活壓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回歸到本來沒有煩惱的心。加上信心的力量,相信自己與佛平等,就可以回歸到自性的解脫上,不被外塵所染。《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字具足「不可得性」,即沒有實體的自.....
【論壇報導】從經論到現實 領略《心經》的般若堂奧
。 此外,郭朝順教授說明《般若經》與《心經》的關係,以及《心經》的流傳、主題、核心思想、觀修方法「名假、受假、法假」及功德勸行。分析《心經》的核心思想:「無受三昧」、「性空假名」、「空有不二」。落實到生活中,就是提醒我們不要把日常經驗到的事物當成一成不變,而自困於框架之中。我們應該順應不同的因緣,重新去審慎、調整自己,從而擺脫掛礙、發揮慈悲,真正地利益其他人。 慧知法師則分享,《心經》中感受最深刻的是「波羅蜜多」(到彼岸),如果「彼岸」是極樂世界,要從自己的「此岸」去到「彼岸」,需要跨越痛苦、貪念、惶恐等障礙,「波羅密多」是修行人應有的生活風格。他又舉自己第一次和星雲大師近距離接觸的例子,是在.....
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開學 打造管理學的最高管理心法
最好;而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能夠培養員工具有主動性與自覺性,發揮人人最大的潛能。他以星雲大師的法語「自覺自學的經驗,成就了我的行事」,勉勵大家在課程中皆能有所啟發與獲益。 王紹穎博士指出,全球疫情打亂了生活和工作秩序,人人皆面臨無法預測的未來和職場的不安,學習自覺管理能有效打造團隊績效,並以智慧面對危機處理,她期許學員把握此次學習因緣,以自覺式管理達到最優化的績效。 「每次課程,都是一期一會的難得機遇。」陳劍鍠教授勉勵學員在每一期的學習中,都能修行辦道、剋期取證,獲得自覺式管理的妙法,探得管理的箇中三昧,即使面對企業管理的高壓或衝突,也能表現傑出的心理素質、擁有強大的心法力量,融合高超的情商與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