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間佛教需要敢於面對並迎接挑戰,這是這個時代的佛教改革議題之一。其次,李老師介紹了“第三次浪潮”的理論,他說第一次浪潮是原始社會一萬年前的農業革命;第二次浪潮是機器產生的工業革命;第三次浪潮則是電腦的出現,也就是資訊化的時代,而AI時代的到來,很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大衝擊。李老師認為,曾經應對死亡焦慮的問題一直是宗教的範疇,而AI時代的到來很有可能動搖這一局面,因此我們討論AI時代下人間佛教的挑戰與機遇是非常必要的。 隨後,張文良教授通過“情”來展開觀點。他認為AI不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對人類思維模式的挑戰。現如今,AI甚至能夠創作詩歌、撰寫論文,這無疑對傳統學術和宗教信仰帶來了深遠影響.....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全球十一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協辦的「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系列講座,首堂課「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3月1日晚間七點半登場,採線上Zoom會議室直播方式進行,吸引逾七百名學術研究者與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共同與會,展現學界與教界對此議題的高度關注。 講座禮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主講,逢甲大學通識教育.....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佛教及傳統佛學研究論文。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專題講座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主講「從當代社會的困境談人間佛教的實踐」。他從5個面相來探討:1、當代社會的困境。2、宗教在當代的適應性。3、宗教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歷程。4、佛教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因應。5、人間佛教的實踐對社會的影響。 「人間佛教座談會」邀請畢生提倡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闡述看法,大師提及,佛教是要帶給人幸福、安樂、自在、解脫和安身立命,奉行佛法才能獲得人生的圓滿,放下才沒有負擔、才能輕鬆自在,猶如皮箱,出門要提起,回家後要放下。 活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學員體驗佛門「五堂功課」中的早課與午齋過堂。北京大學博士生米媛分享,.....
星雲大師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會議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為核心主旨議題,分設「《星雲大師全集》解讀與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光山宗史研究」「近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人間佛教與生態環保研究」「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研究」六個分議題。 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會議開幕式,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志剛,山東大學哲學與發展學院教授傅有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關係教授徐以驊,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業露華,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張勇安,華東師範.....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探討佛教未來方向
博碩士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教授致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從10年前開始籌備,至今已成功舉辦到第七屆。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能夠持續多次舉辦,離不開國內外學者的支持與參與。近現代以來,人間佛教推動了佛教對現代社會的適應發展,會議的設計即希望能為學者提供一個近距離觀察、了解、評判這一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平台。同時,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能夠促進以人間佛教這一視角來推動佛學的研究,推動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研究。 魏道儒、魏常海、鄧子美、李利安等教授表示,人間佛教是對佛教根本精神的發掘、呈現、彰顯,是全球化時代佛教積極主動面對國外文化的挑戰,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努力。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研究英文論文集第七冊問世 探討應用管理
應用於日常生活。 編者於序言中指出,本冊的核心觀點延續星雲大師的思想──「管理之道,首先在於自心的管理」。唯有能夠調御自心的領導者,方能有效地帶領他人。這一點貫穿於全書各篇文章,成為一條連結傳統佛理與現代管理的思想主線。 《人間佛教研究英文論文集》第七冊含十二篇論文,內容涵蓋應用管理議題,包含星雲大師講述〈普門品 〉中觀世音菩薩的管理法門和《善生經》的青少年自我管理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等7位專家學者撰寫的論文,從自我到他人、個人到團體層層遞進,乃至建設人間淨土等方面,討論人間佛教的管理與應用,並以佛光山為例。書中首先探討自我內心的修行對管理他人的重要,接著討論人間.....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擔任主持及與談人。 陳劍鍠教授從「凝視人間.悲智雙運」的角度來審視大師的作略及貢獻。星雲大師以影響、溝通、引導等行為使追隨者跟著他的節奏步伐,一起前進,並深為他所致力的使命所感動。陳教授在研究過程,發現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具有典範轉移的實踐範型。 對於學者質疑人間佛教是否流於世俗?是否具有神聖性?陳劍鍠教授說明星雲大師有自己的修持體證,清楚地明白空性的法理。大師所開展的、施設的種種活動的背後,必然是深藏佛教「緣起性空」的真理。而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正是佛教的不共法。 陳劍鍠教授說明人間佛教並非一般論者指稱,不重視了脫生死之出世問題;人間佛教不只是世俗諦,也是第一義諦。人間佛教任何作務、行持、活動.....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雲水軒開幕。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 知文 礁溪報導 圖說: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博士生楊凡煙分享,「今年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並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所蓑輪顯量教授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青年投入佛學研究,「佛法可以解決一些現代社會問題。」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來自東亞各區域如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16名研究生齊聚交流。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期許青年以愛護佛教之心來研究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佛法要『給人.....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為真正世界性的宗教,可謂前無古人。」開幕式時賴永海闡述,並提出大師在弘法利生、文化教育、慈善事業、培養人才等諸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其實踐特點、理論特色等方面值得大家認真探討。 妙士法師轉達大師雖未能親到現場,心裏一直惦記學者們,致電關心大家的衣食住行,從細節處就能看出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體現,並將其歸納成三個結論,即宗教要和諧、社會要和諧、人我要和諧,作為弟子們,要努力將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於人間。 「人間佛教是融合的、歡喜的、幸福的;讓我們在悠悠歲月的人生裏,就像是在美麗的花園自由自在地散步。」妙凡法師則轉達大師對大家的關心,並感謝眾位學者,透過大家的筆,為人間佛教的思想留下重要歷史,在人間留.....
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第三次培訓 力求最佳譯文
,各地區在當地成立團隊,舉辦翻譯培訓,各區負責人也會回佛光山接受培訓,將新的觀念技巧帶回。 辭典翻譯從語言學、哲學、佛學的角度著手,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其翻譯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為讓佛光大辭典的英譯呈現多元豐富的樣貌,眾人經由不斷討論、思維如何使辭典英譯能夠做得更好、更進一步提昇。回到文字的原點,如梵文、巴利文、藏文、中文等語言探索,尋求最準確、最中立的英譯,在龐大的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中,將是團隊成員努力的方向。 圖說:現場提問─從不斷地討論、思維如何使辭典英譯能夠做得更好。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圖說:蘭卡斯特教授指出,佛學名相同一詞涵蓋多義者,比照中文音譯原則,直接音譯。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