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與AI的根本區別。在AI時代,人類應當更加珍視“情”的價值,持續將“情”作為連接個體與世界,超越技術與異化的重要途徑。 此外,張教授結合自身在日本的學術研究經歷,提到近代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受到了日本佛教學術界的影響。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學者們也在思考AI技術對宗教的影響。他指出,AI的出現不僅是對傳統佛教傳播方式的衝擊,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何為真正的自我”。當AI能夠替代部分思維活動時,佛教如何在技術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核心價值,這將必然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後,王雪梅教授圍繞“人何以存在”“人如何存在”等哲學命題展開深度探討,剖析人工智慧技術對人類生存方式及宗教信仰的衝擊與重構。王教.....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立天教授提出的「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之後的另一大創新」觀點。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及佛光大學共同主辦,邀請研究人間佛教學有專精的南京大學教授程恭讓、屏東大學教授陳劍鍠、台灣大學教授杜保瑞、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在開幕首日展開4場主題演說;博士青年學者隨後分成3組發表論文,深具兩岸佛教學術承先啓後的重大意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新任副總會長慈容法師、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妙光法師出席論壇,與大家交流。 圖說:專題講座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主講「從當代社會的困境談.....
星雲大師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連續舉辦過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為學術界成功搭建了一個人間佛教問題研究高端、穩定的學術平台,推出了人間佛教研究一大批重要的學術成果。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佛教學者們的大力支持與參與。這個會議平台一直重視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專題研究,積極拓展對現代人間佛教的整體性及全面性的研究,強調基於人間佛教視角的佛教中國化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提倡多元宗教文化的深度比較、交流研究。本次會議積極回應習總書記重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思想,特設置「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研究」的核心主題,希望能夠深度推進人間佛教及中國佛教研究,為學者們提供多元文化、多元佛教交流互鑒.....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讓從全球佛教史,以及漢傳、南傳、藏傳佛教史的代表人物,說明星雲大師在現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地位。人間佛教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從太虛大師、印順法師,到星雲大師的推動,如今在海峽兩岸乃至全球漢語學界、全球國際佛教學界,都開展了人間佛教的理論研究及廣義的人間佛教問題的研究。而邁入第三階段的「後星雲時代」,星雲大師早已培養僧信二眾具有「自依」的精神,因此人間佛教將以經過試驗和磨煉的自覺和理性,做到「人人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 最後他歸納星雲大師對佛教有十大貢獻,不僅成功推動佛教現代化轉型及全球化弘揚,同時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指引出根本出路和正確方向。程恭讓舉例說明,如佛光人工作信條、佛光山四.....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教研究院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文/宋滌姬 不少人質疑人間佛教不具備「神聖性」。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在9月1日邀請叢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以多年研究觀察所得,解說人間佛教具有神聖性與普世性的統一。並邀請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教授擔任主持及與談人。 陳劍鍠教授從「凝視人間.悲智雙運」的角度來審視大師的作略及貢獻。星雲大師以影響、溝通、引導等行為使追隨者跟著他的節奏步伐,一起前進,並深為他所致力.....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圖說: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於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雲水軒開幕。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 知文 礁溪報導 圖說: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博士生楊凡煙分享,「今年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並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所蓑輪顯量教授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青年投入佛學研究,「佛法可以解決一些現代社會問題。」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來自東亞各.....
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第三次培訓 力求最佳譯文
圖說: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第三次培訓,10月23日「經典名稱的翻譯技巧」,邀請到佛光山副住持暨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慧峰法師(右),和蘭卡斯特教授(左)共同授課。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大樹報導 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第三次培訓 力求最佳譯文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10月21日至25日在佛光山麻竹園舉辦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第三次培訓,此計畫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組主任妙光法師擔任總召集人,最高學術顧問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學系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第三堂課「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邀請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邱永輝教授主講、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主持。 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邱永輝認為「本土化」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必由之路。而重視教育和性別平等,是印度佛教團體的本土特色。因此人間佛教在印度的本土化,要從文教弘法,普及知識著手。 當年佛陀見到百姓老病死的痛苦,感同身受,因而出家;星雲大師曾八次前往印度,在印度看到被貧困、種姓所束縛的民眾,感受到當年佛陀的痛苦。 宋滌姬高雄報導 佛光山人間佛教.....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後,樓宇烈為大會展開《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主題演講。他提出佛教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張緣起論反對神創論,一是主張人的命運由人創造。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是因為在發展中逐漸失去自身特色而導致,所以一些佛教學術研究一味追求印度佛教「原意」的做法是不恰當的。中國佛教的研究要「去印度」,這並不是否定印度佛教,而是要弘揚佛教的根本傳統、中國佛教的優秀傳統。 那麼,中國佛教的特色是什麼?樓宇烈認為太虛大師「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的判斷非常準確,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禪,時時有禪。他進一步提出來源於禪宗祖師的三步修行次第,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和「成自在人」,顯然,禪宗把大乘佛教以來打破出世與入世隔閡的思想.....
英法德語「佛光百科」 人間佛教線上資料庫
、「連結」及「2020年新年祝福」六大類。「星雲大師全集」囊括星雲大師著作中、英文版內容對照,以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英文佛經、佛教故事集、佛光山出版品電子書、教材等;「學術期刊」類包含《人間佛教學報‧藝文》、佛光學報等多部期刊內容,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線上資源等。 「影音」類包含人間音緣歌詞及音檔,與英語開示、梵唄、課程影片及播客等。「工具與資源」連結《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線上版、人間佛教閱讀器(HB Reader)及南天大學NTI Reader等工具,可查詢人間佛教名相和佛典在白話文、文言文中對應的英文翻譯或定義,加速翻譯效率;更連結至各大學的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