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第八堂課「人間佛教開啓『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
學的研究。李向平教授說:「星雲大師三千多萬文字,一生努力,可以歸納成一句話:『讓世界上所有的人,活出一樣貴的生命尊嚴出來。』」 李教授說明傳統佛教讓人聯想到山林或生死,但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把佛陀的慈悲和人間共情的情懷,都放在社會踐行當中。不僅有佛的智慧,還有踐行方式,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對佛教有信仰的人,就會有三世果報的觀念,會對生命畏懼,因為破壞生命環境,會有嚴重的果報,因此懂得尊重生命,具有同體共生的理念,維護一切眾生的生存權利。而受持五戒,就是自由踐行生權的實義。人間佛教的核心就是幫助眾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保護生命不受到損害。星雲大師有關生命智慧、生命權利、生命覺悟的論述,非常精要地點.....
2024年度人間佛教研究專案選題論證會開幕 獎勵青年學子 提倡佛教優秀文化傳統
僅是一個研究項目,而是一個學術共同體,願大家能收穫友誼、共同進步。夏德美老師對本屆青年學者的新想法和新思路給予肯定,強調佛教是一種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文化。妙凡法師希望大家能在與歷史的交匯中綻放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也希望本次獎學金活動能為各位同學的學術生涯帶來更多智慧資糧。 2024年4月12日,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鑑真圖書館協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擔任學術協作的2024年度(第九屆)人間佛教研究項目選題論證會於揚州鑑真圖書館開幕。.....
2025年度人間佛教研究選題論證會 圓滿閉幕
智慧的現代轉化與創新發展。滿蓮法師鼓勵在座學子當把握當下體悟無常真諦,祝願學子如蓮蓄力待時綻放,期待來日盛會重逢得見智慧花開。 妙凡法師認同嚴師出高徒的重要性,老師們對同學的嚴厲批評實際上蘊含著愛與慈悲。作為青年學者,有更多的人指導和點評才是進步與向上提升的重要基礎。同時認為學術研究應與生活緊密相關,應將個人生命與學術合一。鼓勵大家依靠自己的慈悲、智慧和努力,活出自己的光芒。 2025年3月29日至30日,2025年度(第十屆)人間佛教研究選題論證會在上海星雲文教館舉行。來自海內外21所高校的35位入圍同學分六場次逐一報告研究計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
佛光山長老口述史 見證星雲大師70載弘法足跡
,在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帶領下,採訪團隊先以佛光山開山長老為主要採訪對象,經邀請獲得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心定和尚、蕭碧霞師姑等四位長老的同意,開啟為期2-3年口述歷史計畫。同時,也得到慈莊法師慈悲應允,並榮幸邀請到依空法師一同參與此計畫,採訪撰寫慈莊法師。 除了採訪長老,採訪團隊亦走訪長老的家鄉、學佛的發源地宜蘭,尋訪大師當年帶著青年歌詠隊、弘法隊走過的足跡,同時積極查找文獻,建立口述歷史資料庫,以最嚴謹的態度,還原歷史的軌跡,完整建構大師的弘法史。 2023年11月20日,首度發行出版《心定和尚訪談錄:行佛——以師心為己心》、《蕭碧霞師姑訪談錄:跨世紀的追隨——我生命裡的良師》。從書中.....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英文原文版 8月推出
《邂逅佛教》不僅深刻闡述佛教核心教義,更是一部將佛法義理融入現代生活的思想與實踐指南。教授以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文字,引領我們將恐懼轉化為安然。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英文原文版 8月推出 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編輯出版,今年8月推出英文原文版,明年再版中文譯本,期待能與中文讀者共享這份珍貴的智慧。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啟發人生智慧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人們該如何應對生老病死的生命課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教授(Dr. Lewis R. Lan.....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AI時代下的挑戰與實踐
的關鍵維度,數智代表技術的智能化發展,理智要求技術進步要在理性框架下進行,覺智則呼籲反思人類的幸福與生命的意義,確保在科技發展下,人性也要得到應有的尊重。 最後李教授指出,應以佛法引導AI發展,融入慈悲、利他等核心理念,使AI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能促進人類福祉、避免傷害,實現技術與靈性的共生,創造更智慧和諧的世界。 科技功能 重視求真與求證 與談人黃凱分享,面對新技術的發展,除了積極關注其應用,也應關懷無法接觸新技術的人們。「正如佛法的核心是關懷全人類的福祉,同理,若AI技術無法惠及所有人,反而加劇人類的分裂,即便技術再先進,也難以真正造福社會。」同時他也向主持人妙光法師提問,佛光山在人工智慧.....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的關係時,張教授特別強調了“情”的本體論地位。他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出發,引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觀點,指出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性”,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情感需求的回應。而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正是基於慈悲與智慧的核心理念,並將“情”的維度提升至終極關懷的高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佛教與生俱來的對“情”的重視。張教授認為,東方文化區別於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它強調通過“情”來認識世界、關照生命,這一點在儒釋道各家思想中均有體現。星雲大師曾提出“有情有義”的人間佛教觀,這是對佛教精神內核的生動詮釋。而AI雖可精准複現語言和邏輯,卻無法真正理解和傳遞“情”的價值,因此,人間佛教在.....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陳劍鍠教授主講,顧偉康教授與談 人間佛教研究院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文/宋滌姬 不少人質疑人間佛教不具備「神聖性」。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在9月1日邀請叢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以多年研究觀察所得,解說人間佛教具有神聖性與普世性的統一。並邀請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教授擔任主持.....
佛光大辭典英譯線上培訓 人工智能翻譯更上層樓
,共有來自美國、佛光大學、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大陸等地約50位翻譯團隊成員線上參與。教授收到星雲大師圓寂的消息,特別難過,在培訓開始前特地向佛光山大眾致意,並勉勵團隊在這個艱難的時刻要謹記大師的慈心悲願,努力完成《佛光大辭典》翻譯,讓漢傳佛典傳遍西方。 蘭卡斯特教授從《牛津英語辭典》的編輯歷史切入,介紹《佛光大辭典》翻譯,並表示人工智能是件大事,並非兒戲,《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將人工智能導入翻譯流程,讓翻譯人員有更多時間研究和理解佛教辭條的意涵。他希望能教導學生使用人工智能,發揮其最大效益。妙光法師回應,這個時代已離不開人工智能,在使用人工智能時必須訓練自己思考和判斷。 培訓開始前,翻譯人員.....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門,教學的目的是讓人懂,不是傳授教義,而是因材施教,考量學生的狀況、需要及價值觀。教師要自己先感到教學內容有趣,才能傳授給學生,這點對弘法者尤其重要。 院長妙凡法師更於課程第一天和圓滿日,以菩提心、慈悲心及般若3個學佛的重要元素,勉勵大家在教授引導下沉澱、思考、再出發;並鼓勵大家透過上課、開示與他人分享,加深記憶並帶動僧團成為學習型組織。 課程最後由學員分組報告研究成果及心得。妙藏法師分享,教授以「貓追尾巴」的譬喻,提醒學員如實看見真相,以觀照實相修行慢慢看清楚內心。找藉口不做該做的事,便是「魔」的現形。蘭卡斯特教授更讚歎佛光山徒眾在師父上人的教育下,理事圓融,善於將經文與平日的弘法經驗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