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論文視角跨多領域
化過程,及其落實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與理念。她在說明《參學瑣憶》參學精神的基礎上,探討星雲大師參學善知識後的具體實踐。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陳心怡發表的題目是《敦煌佛教論義文書寫研究——兼論隋唐時期佛教的人間性實踐》。她在文中提到,當今人間佛教的弘法已形成普及化、國際化趨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質疑的聲音。面向質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因此她通過釋讀 P.2670、P.2871、P.2930、P.2770V、P.2807等寫卷的基礎上,梳理論義文本的書寫方式與特色,結合中古時期敦煌地區的佛教人間化實踐,深人挖掘人間佛教的歷史價值。 張文良老師依次點評同學們的發表,並對論文選題表.....
2024年度人間佛教研究專案選題論證會主題座談 回歸本懷與開啟未來—主題座談揚州開講
持與慧解並重、傳統與現代融合、佛教與藝文結合」等面向為原則。 接著,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夏德美研究員從中華文化的視野對人間佛教的價值、內涵以及貢獻做出分析。夏老師強調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以隋唐佛學為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例說明佛教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談到佛教中國化應該注重現代化的含義,中國作為佛教的重要傳輸地,不能將佛教和其他外來文化相提並論,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夏老師認為傳統並不等於優秀,怎樣繼承優秀的傳統對佛教發展至關重要,從現代化的立場對傳統進行解讀至關重要。夏老師重點對星雲大師的「戒定慧」做了詳細的分析,「戒」即不侵犯,「定」指的是意志集中,「慧」即.....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目前正是須要析理其教義體系的時刻,因而,在佛教解經學的視域裡,可進一步建構人間佛教的教義體系。 李四龍教授強調把握佛教的現代化與知識化,說明發展「佛教解經學」的歷史意義。他指出,解經學不僅強化學界對隋唐佛教的研究重視,而透過詮釋學、形上學等研究方法,能夠豐富解經學的理論論述。李教授進一步提出,我們應當思考佛教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的定位,如何將其與其他知識體系、社會學科乃至其他宗教進行融合與對話。他期望學者們能夠深入研讀佛典,把握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切合時代脈動,為當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佛教產生了極大影響。 觀音造像的演變 如常法師說明,六朝後期至唐代,由於淨土信仰的流行,淨土觀音也隨之流傳開來。唐代時傳入瑜伽密教,因此也輸入一批密教的觀音造像,其中以千手千眼觀音及大悲觀音最為盛行。隋唐兩宋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音信仰,主要表現在淨土觀音信仰、般若觀音信仰和密教觀音信仰這三個系統。 就流傳於中土的觀音形象而言,各種不同的觀音故事,也呈現出不同的觀音形象,如常法師將之略分為三大類:佛教觀音、密教觀音與中國化觀音,並簡述三者的不同。 佛教觀音是最典型的觀音,形象是一首二臂,以《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為依據。密教觀音則包括六觀音、七觀音及三十三觀音,其中三十三觀.....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舉行
度傳入中國後,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龐多,最後彙編成《大藏經》。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5400卷,當時沙門寶唱撰的《梁世眾經目錄》是佛教經典藏經之始。從漢至隋唐,佛經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才有佛經的刻本,北宋太祖開寶年間開刻了第一部官刻的佛教大藏經《開寶藏》,開中國刻本大藏經之先河,之後歷代編纂者不斷蒐集增補,至明清時代,有《洪武藏》、《永樂藏》、《嘉興藏》的刊行,現代並有CBETA電子大藏經的發行,BDK英譯藏經的出版,歷代藏經的編譯延續不斷,有近20種規模宏大的大藏經版本,形成了中國佛教史及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壯麗景觀。 圖說:契丹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