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6月1日「八識講話的無我觀」線上播出
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陳一標教授,專長唯識思想、部派佛教、佛學日文、梵文。陳一標教授本來就讀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後來人生大轉彎,專攻哲學、佛學。 兩位主講者將從理論與實際事例,讓大眾理解心識的運作,掌握自己的起心動念,體認生命的無限。敬請關注「人間佛教思想專題」6月1日晚上7:30首播「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四堂:「八識講話的無我觀」。 您想轉識成智嗎?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將於6月1日晚上7:30開播第四堂課:「八識講話的無我觀」。由佛光山大陸地區都監妙士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陳一標主講。主持人為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慧中法師。這場講座將闡明八.....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16 以師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在《星雲大師全集》的〈自序〉中,大師回顧了自己跨越世紀 的生命長河,他說: 這是一部非常複雜的《全集》,因為在我個人成長的九十 年歲月中,於時間上,經歷了北伐時期、土匪橫行、軍閥 割據,以至抗戰、內戰、兩岸對峙等時期;於地理上,我 走遍世界五大洲,幾乎平均每年環繞地球一、二次;於人 事上,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我一概平等對待, 視為朋友。尤其在我一生的時光之中,於佛教裡,凡事不 推諉,舉凡弘法建寺、安僧辦道、創辦學校.....
隨順與智用:闖一條人間佛教的新路—以星雲大師1963 年七國訪問日記為考察中心
細細爬梳星雲大師1963年所著近30萬言的訪問日記《海天遊踪》,筆者看到其在80天的時間內先後訪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及英治香港,沿途不僅會逸興遄飛,更將「一路所見所聞所思毫無保留的記錄下來」。筆者通過研究分析大師對海外佛教的觀察與思考,捕捉記述他剎那的感受,可以發現七國行思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道路自信的最真實脈動,字裡行間感受到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拔苦予樂、隨順智用、紹隆佛種的建模發端。星雲大師參訪七國佛教界和當地社會的視閾再擴展,不僅促其堅信1950年自己對台灣佛教事業辛苦踐行「要改制適應新的歷史時代」是完全正確的方向,更堅定其繼續對佛教事業在未來發展的頂層探索之路,以最終找到一個將佛教予以全面人間化暨通俗化並創建落地生根的核心載體 —佛光山應運而生成為必然。這部半個多世紀前的《海天遊踪》日記作為思忖之作,處處「充滿智慧的思想」,從中呈現出星雲大師勾勒人間佛教的最初願景:始終堅持要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對佛法予以開示。這種方法不僅能達到信眾歡喜的基本目的,更能實现佛法住世的最終目的:「創造了人間佛教改善人心的無限價值」,「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以奉獻國家、服務社會。
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弘化為中心的社會交往——以1991年《星雲日記》所記為主
星雲大師有寫日記的習慣,「我從童年開始,就喜歡寫日記」。初到台灣的前幾年,大師曾經寫了20 多本約2 百多萬字的日記。但可惜的是「後來自己翻閱時,發覺日記中盡是寫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寫到自己也是一副憤世嫉俗的醜陋面目。因此,在1952 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記簿上寫道:『我,是自私的;我,是醜陋的;自讚毀他,妄自議論,實在是人類的劣根性。』寫完,我就將二十多本日記付之一炬了。」但自1989 年開始,星雲大師再次開始寫作日記,為今天研究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發展歷程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資料。《星雲日記》中既有對佛法的感悟與開示,也有每天弘法利生的行程,在大量與芸芸眾生的交往中,實現人間佛教弘化的目的。本文主要從社會人際交往與傳播的角度,以1991 年《星雲日記》為例,討論人間佛教的弘化與發展。
2013年人間佛教本山徒眾學術研討會綜合座談暨閉幕典禮
包括論文、論題、論證,學術論文有其結構,必須按其架構閱讀和安排章節,以及初步資料閱讀、研究大綱擬訂等。 論文發表人維也納佛光山監寺妙益法師分享心得表示,本次論文題目多元,見到許多思維的激盪,期許自己再接再厲,持續發表論文。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慧擇法師專長數據,計畫要好好蘊育相關議題。萬金川教授認為,論文用於討論真理,研討會也應有紀實,為教團弘化留下歷史。 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則說明研究院因人間佛教而成立,在此時留下大量星雲大師史料、佛光山弘法紀實供學者研究,當從未來看待現在歷史時,「人間佛教」就在這裡。 佛光山寺副住持慧傳法師、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妙志法師參與閉幕典禮,慧傳法師致.....
2018佛‧商對話 談人間佛教的管理與創新
的理論就是佛教的基礎,特別是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張錫峯認為「時間已經到了」,不要只遵循過去的學派理論,什麼都要爭第一,而是要為全人類的幸福著想。 陳劍鍠則引述星雲大師說的「『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期盼透過論壇,讓東、西方的理論彼此截長補短。 此次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法師,有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鄭振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黃夏年、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教授邢東風、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楊玉輝、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駱慧英、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廣州阿育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忠陽、南京大學商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博士胡勇、南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