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之 金錢觀 從《話緣錄》看星雲大師小品文創作的「人 間性」與「文學性」 本懷同感與人間神顯 —現象學視域中的「星雲戒學」研究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 —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佛光山監獄布教事業研究 —兼論大陸佛教監獄布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佛教現代化及其「社會理性」 —基於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考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改革性研究 星雲大師政治思想研究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觀 論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 僧團.教團.社團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特色及影響力 方盛漢 黨曉龍 代玉民 林 嘯 楊鳳芹 .....
「高牆心聲」—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的文本挖掘及 LDA 模型分析研究
佛教參與罪犯改造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文以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為研究對象,意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直接回饋,探索活動對服刑人員的作用,提供監獄教化組織參考;使用TF-IDF 關鍵字提取和 LDA 模型,並進行特徵分組,分析106 篇參與心得;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能夠積極影響參與者,不同活動產生不同效果。活動立足佛教「心靈」解脫,效果與「四給」理念契合,與教化點關係不大,與活動設計關係密切。「佛學會考」、「三皈五戒」活動具有較強宗教色彩,參與者更專注從內心獲得精神歸屬,群體間思想感悟相似。巡迴講座參與者更容易與主講人共情,加強自我反思,產生特有的內心感受。命題式書畫競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參與者思惟發散與情感宣洩。教化活動呈現連續性和承接性,與佛教「信解行證」修行契合。但教化組合仍處於非自覺狀態,未來的教化活動須靈活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
佛教在監犯感化中的實踐—以民國江蘇省監獄為例
民國政府在監獄運用佛教教化服刑犯人的現象較為普遍,在江蘇省監獄尤為活躍。不僅體現在涉及新、舊監獄之多,更體現在所教化的監犯之廣泛,教化方式豐富。佛教感化作為江蘇省監獄宗教感化的主要方式,其所收效果也較為顯著。
宗教團體與監獄教誨—對佛光山在明德戒分監活動之實證分析
用生命感動生命——論香港蓮華分會監獄布教之成就
中國佛教過去給人的印象,基本上是出家人遠離人群,躲於山林裡出世修道,人間佛教的出現一改這種風氣。其實,佛陀之所以發願出家、說法講經,都是為了解決諸多人間問題;可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政權更替、社會變遷、思想風氣等不同的因素,佛教慢慢走入了山林之中,形成了重出世、求自了、講清修的型態。近代的大師們提出「人間佛教」並非要標新立異,而是重新審視佛陀的本懷,讓佛法落實在生活之中,令佛教重新走入人間。依循佛陀本懷,當代人間佛教的慈善事業種類之多、層面之廣,實在不勝枚舉。以佛光山的慈善事業為例,應急救難的服務就有佛光山急難救助會、冬季救濟會、友愛服務隊等;照顧人的生老病死的服務就有宜蘭蘭陽仁愛之家、雲水醫院、萬壽園等。
佛光山監獄布教事業研究—兼論大陸佛教監獄布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從歷史上來看,西方國家自有監禁以來,即熱心於對罪犯進行宗教教誨,中國唐代也有佛教教化囚徒的記載,民國時期,受西方獄制影響,中國監獄裡興起宗教教誨的小高潮,台灣地區繼承並發展這一教誨傳統。以佛光山在監獄的宗教教誨為例,其布教持續時間長、布教範圍廣、布教方式多種多樣,並有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及國際佛光會作為其培訓監獄布教師的後盾,且有星雲大師極力宣揚之人間佛教理念為理論支撐。宗教進入監獄對受刑人實施教誨,政府、獄方、布教師、受刑人四者缺一不可,唯其通力合作,方能實現宗教在受刑人矯治中的作用。結合今日大陸國情與獄制之現狀,佛教進入監獄對受刑人實施教誨,一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借鑑佛光山在監獄布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也出現諸多機遇,這意味著佛教在大陸社會福利領域,可以開闢出新的發展途徑。
人間佛教座談會 認識佛光山
以人格及品德養成為主,而僧伽教育亦為佛教培養各種弘法的人才,實踐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三好運動,讓世界更美好。 慈善院妙仁法師則介紹佛光山的慈善事業,從兒童福利、老年安養、日托、社區溫馨的送餐服務、監獄布教、雲水義診、到偏遠鄉鎮為兒童配眼鏡,乃至救災、和災後重建、教育、產業、文化、經濟,從文化與教育深根服務,落實慈善中有文化與教育。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壓軸登場,暢談佛光會組織與功能,他表示,佛光會的組織是讓在家居士從出生到往生,都能在佛化家庭中受教化,找到自己的價值,讓人看見夢想的力量。大師也希望透三好、四給、五和的學習,讓佛光會員成長,有為人服務的榮耀感,且對於佛光會幹部給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