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184 210 230 256 280 314 338 360 388 416 44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研究 星雲大師的感應觀 繼承與超越 —星雲大師祈願思想的現代轉型 祈願的演變發展與反思 星雲大師白話文譯經精神與實踐的歷史意義與未來展望 《勝鬘經‧十受章》注疏的敦煌本和傳世本比較研究 —兼論星雲大師《勝鬘經十大受》的實踐性闡釋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及其現實啟示 星雲大師共生觀在當下的生態倫理內涵及意義 「無我」才能「有我」 —星雲大師責任倫理思想研究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
視野與方法:人間佛教學術前沿 (2021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世紀20年代至今,人間佛教已走過百年歷程。世紀回眸,我們既看到以佛光山為代表的人間佛教推廣運動和以《星雲大師全集》為代表的人間佛教文獻集成事業均取得了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同時也看到人間佛教在推進佛教現代轉型過程中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而人間佛教的研究也取得系列成果,並逐漸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在這個重大歷史節點上,特別值得冷靜思考人間佛教研究的歷史與未來。本論壇既針對本次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的諸多創新觀點,更針對整個學術領域有關人間佛教研究的已有成果,總結經驗,緊跟前沿,開拓領域,探索方法,希望通過不同視角、不同問題、不同觀點的展示,從視野和方法等各個方面解讀人間佛教研究的學術品格.....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語言上有優勢,但弘法經驗較為欠缺。安貝卡帶領民眾大規模集體皈依,40年間,佛教徒增加了 612萬人,但這是為了提高印度低種姓的地位而採取的政治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回歸佛陀對人間的深切關懷,實踐佛教文化的現代轉型和全球傳播,以豐富的弘法經驗,推動契理契機的佛教,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落實本土化,是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 邱教授認為「本土化」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必由之路。而重視教育和性別平等,是印度佛教團體的本土特色。因此人間佛教在印度的本土化,要從文教弘法,普及知識著手。在實際運作上,要能說印度本土語言,用以溝通及翻譯大師作品,傳播人間佛教思想,招收信徒。還要習慣當地炎熱氣候及遲到習性,做事耐心,並.....
近代上海居士組織的佛教文化之傳播
近代以來,上海居士群體處於複雜的時代與環境下,為尋求傳統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與生存,對佛教文化的傳播模式進行了多元化的有益探索,具體舉措包括創辦報刊雜誌、無線電台等媒體機構,開設公益性佛教圖書館,乃至結合素食文化以推廣佛教文化等,試圖為現代社會提供佛化生活的系統解決方案。這些探索與創新不但促進了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同時為人間佛教的理論系統提供了有力詮釋和例證,以及切實可循的參照對象與實現路徑。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員發表《悲華經》的穢土思想對「人間佛教」的實踐》,通過對《悲華經》所強調的穢土成佛思想的研究,認為《悲華經》可以對人間佛教的發展提供經證與實踐上的引導意義。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王彬副研究員發表《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認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即「改變疏離大眾型的佛教、落實信仰生活化的佛教」,「改變精英學術化的佛教、推動宣教通俗化的佛教」,「改變封閉局限性的佛教、實現文教開放性的佛教」,「改變性別歧視性的佛教、宣導女眾平等化的佛教」。 此次研討會共安排4場次研討,將於10月28日、29日分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和上海大學舉行。除了論文研.....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中國佛教的現代性變遷伴隨著西學東漸而展開,以「人本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為最顯著的特質。漢傳佛教思想脈絡的繼承,一方面體現在內部自我批判;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與現代社會連繫逐漸緊密。無論是提倡「現代化」,還是回歸「原始教義」,都必須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結合中國佛教自身特點而展開。 近代以來興起的人間佛教思潮,既是佛教順應時代所作出的變革,溯其思想源頭也可說是繼承佛陀本懷,在遵循「契理、契機」和「與時俱進」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之精髓,在滿足大眾對佛法需要的同時,又從側面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對佛教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近現代以來,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與實踐最為徹底的,當屬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以「人本」為出發點,審視佛教自身弊病,從社會實際和人心需求出發,結合「傳統」與「現代」、「修學」及「生活」,開創佛光事業,弘法遍布五大洲,涉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可說是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楷模,人間淨土建設的先驅。星雲大師尤其關注人間淨土思想對佛光淨土建設方面的指導,重視將他方淨土在人間落實,其所形成的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的現代僧團,無疑是將淨土思想詮釋最好的一個典範,不僅為淨土宗現代轉型作出最佳範例,而且對漢傳佛教現代化弘化模式的開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所以對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進行研究,其意義就突顯出來,只有深刻理解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釐清人間淨土與他方淨土的關係,人間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關係,才能夠更好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質內涵,和星雲大師建設佛光淨土的終極導向。
化世俗為神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探微
「人間淨土」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宗教理論。星雲大師對於「人間淨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較大的貢献。星雲大師在修行實踐上主張「禪淨共修」,認為人間佛教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間淨土,他的「人間淨土」論強調淨土的心靈化、人間化、社會化和生活化。除了理論上的貢獻外,星雲大師亦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其一生弘法事結晶—「佛光淨土」為建立現代人間淨土提供了一個範本。站在佛教的現代轉型的角度來看,「人間淨土」對於整個中國佛教思想和實踐的現代化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從淨土思想發展史來看,「人間淨土」提供了有別於傳統他方淨土和唯心淨土之外的第三大範式,其殊勝之處在於針對現代性的根本特點,以「化世俗為神聖」的智慧巧妙處理了神聖性與世俗化之間的張力,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佛教的入世動力問題——評程恭讓教授新著對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譜系的建構
程恭讓教授的新著《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以下簡稱《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於2017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93萬字,分上下兩卷。上卷以約50萬字的篇幅扣緊本書副標題「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建構了「最高(最後)的波羅蜜多」—善巧方便的譜系,並論證了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關係,重建了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人之父母一般之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並重的大乘佛教智慧學,為未來重新闡釋大乘佛教的內在本質、理解大乘教化的內在統一性,以及理解人間佛教的現代轉型奠定了佛學智慧基礎。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佛教現代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內容。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佛教現代化運動改變了傳統佛教界的諸多弊端,有效地推動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轉型。這一「佛教現代化」的實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把與大眾生活疏離的傳統佛教,轉變為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佛教信仰。把傳統佛教中深奧難解的法義進行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詮釋,改變了傳統佛教多集中於精英人士的局面,使佛教教化通俗化,而為大眾所接受。改變了傳統佛教較為局限的教育辦學方式,形成開放性、現代性的新型佛教教育模式。對於傳統佛教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宣導男女平權的理念並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佛教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順利傳播和產生影響提供了卓有成效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