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 —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山林佛教研究 —從星雲大師的山林佛教觀談起 明代佛教神聖空間建構 —以都城寺院與四大名山為例 從「五乘佛法」看星雲大師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的內在統一 極性之網中的「宗教人」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教多元思想闡釋 星雲大師宗教觀研究 —以「同體共生」為線索 2022 上冊目錄 星雲大師觀音管理法研究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情」觀念發微 人間佛教中的具身倫理與生命秩序 —以星.....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現代化發展的特質,也是因應現代人的根性。人間佛教隨順理性,要理直氣壯地承認,這恰恰是基於佛陀本懷而做出的隨順「理性」的態度。 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發表《人間佛教必須要回答的幾個思想問題》,提出中國古代「山林佛教」的產生並非因為教理問題,是受制於各方面的約限而產生。但是當代「山林」從某種意義上說已不存在,即社會整體俗世化。故而人間佛教必然要面對三個大問題:一是悲心是否可以內涵於菩提心,二是佛教如何和理性化、知識化的架構脈絡相融,三是佛教該如何更好地處理情欲的問題。 浙江工商大學丁建華老師發表《基於空有之爭維度的人間佛教研究》,詳細梳理了佛教史上的空有之爭,提出在佛教根本教義的探究中,空有之爭呈現出.....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山林佛教研究—從星雲大師的山林佛教觀談起
本文從星雲大師論述山林佛教和人間佛教的文本出發,探討山林佛教在當代人間佛教蓬勃發展背景之下的定位、作用、建設等問題。人間佛教並非通過地域、人物、時間等劃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圓滿人的生命,是否可以帶給人幸福等特質進行劃分。因此,在星雲大師眼中,人間佛教真正反對的不是山林佛教,而是對於佛教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消極影響的佛教。實際上,山林佛教在古代是佛教徒的重要修行地,還對佛教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山寺也為很多古代學子們提供修學場地。而在當代,除了作為僧人的修學場地,同時也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基地,山僧的護林行為還能起到保護山林、宣傳環保的作用。在當代社會的山林佛教建設應與時俱進而又不失佛教特色,以便讓山林佛教更好地服務人間。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香港中大演繹
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五戒十善是現代社會非常需要的依據」。鄺美雲會長認為新的管理非常重要,「把心管理好必定有經濟效益。正如大師教導三好四給,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寬運法師感謝星雲大師把香港的山林佛教推向學術研究層面,「人間佛教的始創人是佛陀,佛教為了人生改善,先要管理好自己」。徐世和博士指出,佛教理論與企業管理貫通,佛教理念對於承擔社會責任有正面的引導作用,人間佛教可幫助企業的長遠發展。林國才擁有救災工作經驗,指出災後工作跟管理很有關連,包括把握時間幫助災民、尊重當地人的文化和習慣等。 多位學者及企業家包括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國立屏東大學古源光校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鄭振煌所長、.....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談起,並反省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內涵。本文提出人間佛教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之際,是一個共構性的思想結構,當時佛教界僧俗二眾,不約而同地對此思想信念產生共鳴,與當時佛教腐敗有關。拋棄鬼神的宗教是共識,星雲大師進一步斬釘截鐵地表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乃至是佛教的全部,徹底地實踐「此地此時此人」的理念,並闡述「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基於《華嚴經》,依華嚴思想來建構他的「同體共生」的理念。「同體共生」之理念即是由因緣觀作為法理依據,大師透過善巧方便,以現代人的語言,闡述緣起性的佛法要義,並強調「人間佛教」行者最終須體解中道緣起的空性。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人間佛教的理論淵源與理論建構
人間佛教作為二十世紀至今佛教實踐的重要思潮不僅在海峽兩岸而且在全球均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思潮的產生與人間佛教諸多宣導者因應社會轉型改變山林佛教、經懺佛教現狀密切相關,其理論依據自然是佛陀的言教,其旨趣是回到佛陀的本懷;在人間佛教行者的實踐中,他們也因應具體的時空環境開展理論建構,並呈現出不同的宗風。因此,人間佛教的理論淵源和理論建構,不僅是教界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學界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命題。
建設社區佛教
都市佛教是與山林佛教並為中國佛教的兩大部分。在當前中國大陸地區,踐行人間佛教理念,都市佛教做得較好,但不可以將「都市佛教」與「人間佛教」畫等號。本文從宗教市場理論與社會交換論角度出發,指出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無論是都市佛教還是山林佛教都要踐行人間佛教的理念,並進一步提出「社區佛教」概念,向基督教學習走「社區化發展」的平民路線,密切與周邊社區連繫,積極開展社區公益服務,唯有如此,才可實現「人間佛教」的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