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報名觀察員〕2025第11屆人間佛教座談會——AI時代與宗教傳播
、教育應用、翻譯技術等多元面向。 3、三大宗教互動——推動佛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跨宗教交流。 4、多元研究面向——結合義理分析、社會學探討與AI應用技術。 5、理論實踐並重——技術與理論、教學研究與宗教實踐的相互印證。 線上報名 實體參與 本次會議開放線上報名觀察員,歡迎所有關注「AI時代與宗教傳播」的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共襄盛舉,一齊思索在AI時代如何建立和諧的生命倫理與弘法新模式。 會議日期:2025年12月19—21日(週五—日) 會議地點:高雄佛光山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vzgsfhfftwZCiicU6 報名截止:2025年11月9日 錄取通知:2025年1.....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技術對社交與認知模式的重塑正加劇“人群中的孤獨感”。她強調,技術的加速度發展反而催生了“身心混沌”的現象,人類在演算法主導下逐漸喪失對生命意義的掌控感,即我們並未因技術的發達而變得更幸福。 面對AI對宗教實踐的衝擊,王教授提出反思:當虛擬寺廟、AI禪師、電子木魚逐漸普及,信仰是否面臨“去肉身化”危機?論壇現場,她通過小程式發起“你選擇AI禪師還是真實的法師解惑”的投票,並得出資料為:25%願意;53.1%不願意;21.9%不確定的結果。這一互動呈現了技術對傳統宗教場域潛在的顛覆性影響。此外,她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辛頓(Geoffrey Hinton)的警告——AI有50%概率在五年內.....
《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一)
星雲大師以佛法為體,文學為用,著書立作逾一甲子,解行並重的推動人間佛教的宗教實踐,學者譽為實用的佛教文學,因此,成就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共三千餘萬字,十二大類,五萬條目,種類豐富、論述多元,堪稱人類文化史上最巨大的出版工程。 2017年5月16日,佛光山在藏經樓主殿舉行《星雲大師全集》新書發布會, 並於當日下午,分別於藏經樓主殿及法寶堂舉辦《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禮請學者專家及社會賢達,談論大師一生的行佛事蹟。本學報特刊出論壇內容,讓讀者從不同領域,了解這套書的特色及對當代佛教與社會的影響,見證大師的智慧與貢獻。
第一章 導論—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從「回歸佛陀本懷」看 《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 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
中國佛教從中古至今一直存在重般若輕方便的傾向,導致在佛學研究和宗教實踐兩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當代中國佛教仍在轉型途中,以人間佛教為代表的漢傳佛教發展如火如荼,「回歸佛陀本懷」成為時代命題。《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從理論層面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該書梳理佛教思想發展史,立足於經文全面考察「善巧方便」思想及中國人的詮釋,提出初期大乘經典實際建構了般若與方便「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菩薩智慧學系統,指出善巧方便思想在大乘理論體系中的連貫性和重要性。回歸佛陀的本懷首先是明確佛陀的教化理念,該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提供一個建設性的方向。
一個生命史的探索—星雲大師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
生態文明視域下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意義探析
人間佛教下的叢林光影 ─清規制度的中國化與實踐意涵
禪宗叢林制度的創立,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僧團傳統,僧侶在共住共修中秉持清淨和合的戒律生活。中國唐代,馬祖道一開創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使寺院生活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印度律儀的模式,轉化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清規制度。此制度結合儒家禮樂精神與中國宗法倫理,強調僧團自治、職事分明與和合共住,不僅維護了僧團秩序與修行品質,也適應了歷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遷。 進入現代,「人間佛教」理念強調佛法入世、關懷社會,為叢林制度注入新生,使其由山林閉鎖走向都市弘化,由靜態規範轉化為動態實踐。本文透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分析,探討叢林清規如何在保持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並因應社會需求,進而體現佛教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調適的典範。透過叢林制度於現代教育、社會服務、文化轉譯中的光影流轉,本文旨在呈現其制度轉型與宗教實踐的時代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