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原始佛教對於疫疾問題的理解,談後疫情時代人間佛教的思想方向—兼序《202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之5《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q94 會議 ID:852 2740 1773 密碼:123456 YouTube 同步線上播出 :https://youtu.be/756w5hLAMOQ 杜保瑞教授認為大乘佛學的般若智,就是整個原始佛教哲學理論精華的總綱領;但是行大乘菩薩道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救度眾生的願力及行動力,光有般若智也無法成佛。易言之,在菩薩成佛救度眾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救度眾生,一方面要空掉自己的執念,所以必須以般若智為基礎,因此「般若智」與「菩提心」兩個觀念都是最重要的。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第四期人間佛教座談會期間,學者們談論最多的,是星雲大師剛剛出版的新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再讀大師這部書,又有一些感想。關於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今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更加有了清晰的輪廓,那就是這裡歸納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那就是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作為最早期的一部原始佛教聖典,更多真實地反映了佛陀時期佛教思想教法的實際。本文中擬提出並論證:由《雜阿含經》求證釋迦牟尼佛之教法思想,首先可以肯定地說,佛陀教法思想的根本宗旨,乃是關懷眾生及人類的現法樂、後世樂及究竟樂的問題。所以佛陀的教法思想,從本質上看,可以說是為眾生、為人類探求幸福之道的學問;從特徵的角度言,佛陀為眾生、為人類所探求的幸福之道,則是能對人類現法樂、後世樂及究竟樂問題加以辯證考量的一種幸福之道。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第四期人間佛教座談會期間,學者們談論最多的,是星雲大師剛剛出版的新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再讀大師這部書,又有一些感想。關於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今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更加有了清晰的輪廓,那就是這裡歸納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那就是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 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論說一切有部佛學思想的「人間性」
說一切有部在佛教歷史上曾形成「一切有宗遍行各地」的盛況,是現存僅有兩個能夠將經典文獻完整流傳下來的部派之一,其文獻相當完整地保留在漢譯經典中,而赤銅鍱部的文獻則以巴利文的形式保留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地。這就決定了如果要研究原始佛教的早期思想,乃至追溯大乘佛教的思想來源,則不可能回避「種別最繁,傳譯最備,而與大乘論書亦最相關」的說一切有部思想。說一切有部的思想中,「人間性」的特點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成佛唯在人間,二是教法唯在人間,三是佛弟子們唯在人間,四是佛學義理的安立以人間為中心,五是整個修證體系皆以人間為中心。這「五個特點」充分體現了說一切有部以「人間為中心的價值方向」,印順法師在《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中也說道,說一切有部其實就是講人間的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