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事業。 三、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一座璀璨奪目的燈塔 對於「人間佛教」,可以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從廣義 的角度來認識。如果從廣義的角度討論人間佛教,那麼清代以來的 居士佛學復興思潮,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宗禪法運動,漢傳佛教淵源 深厚的人文主義思想傳統,歷史上以菩薩為中心角色的大乘佛教, 乃至釋迦牟尼倡導的早期佛法,都可以視為是人間佛教的不同面 向。如果從狹義的角度討論人間佛教,則人間佛教就是指現當代人 間佛教──十九世紀中晚期在中國社會孕育,二十世紀初期從漢傳 佛教噴湧而出,二十世紀下半期乃至二十一世紀成功走向世界、拓 展全球的佛教革新與發展的運動。狹義角度的人間佛教.....
〔好書分享〕英譯《佛法真義》第五冊問世 穿越時空回歸本懷
桐法師等美、英、澳、台、比利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七個國家地區的青年翻譯團隊共同完成,英譯人員遍及四大洲,展現超越地域與國界的集體創作精神。 《佛法真義》第五冊具備淺顯易懂,生動、生活的描述。從佛陀到六祖惠能大師,乃至20世紀至今的在家菩薩行誼,例如:〈佛陀會生氣嗎?〉表述佛陀對弟子「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心;〈佛陀十難〉則說明了因果業報不能逃避,因為就連成道的佛陀亦須承擔過去行為種下的果報。星雲大師指出,懂得佛陀的心,才能真正懂得佛法。 〈六祖大師不識字嗎?〉、〈為神秀禪師定位〉、〈頓漸平等〉三篇,不僅襯托《六祖壇經》的文學價值,亦肯定神秀禪師的成就,彰顯頓漸兩種法門的重要。大師強調,頓悟漸修.....
香港中大人間佛教研討會 共研國際傳佈
人民大學張風雷教授表示,人民大學的重點是研究佛教,並且是唯一受國家委託、培訓宗教領袖人才的高等教育學府。12年來已培訓出近700名宗教負責人;他非常認同人間佛教的精神,經過數代高僧大德的努力,已成為六祖惠能大師後的佛教新標誌。武漢大學何燕生教授指出,武漢大學的「禪文化研究中心」於去年5月成立,感謝佛光山的鼎力支持,成立典禮和一周年紀念典禮均邀請到佛光山副住持兼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蒞臨主禮,期待大學能與佛光山建立長遠的合作交流關係。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國際研討會」6至7日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康本學術園區舉行。開幕禮由中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永富法師、中大人.....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二章——祕訣:般若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這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之後,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從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體認談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為了避免「法久則生弊」,對於佛陀的本懷必須有如實與深切地了悟與體證,星雲大師引證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及太虛大師所強調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以確實引導佛弟子回歸佛陀的本懷。
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義涵
本文主要從關懷生命的角度切入,省思如何藉由較能為現代人所接受的方式詮釋佛教經典,如探究《阿含經》的「如實正觀」、「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對離苦得樂、超脫生死輪迴有何助益?如何了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而確實「度一切苦厄」?如何透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令身心安住而無執、無著?如何讀解行證《維摩詰經》,才能如實地除病不除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引導一切眾生證成《大方廣佛華嚴經》所展現之清淨佛法界的具體修證方法又為何?如何依循《妙法蓮華經》而悟入佛的知見?而《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最膾炙人心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對現代身心飽受煎熬的眾生有何啟發與引導?具體而言,本文藉由開展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乃至具體論析佛教經典中所可能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以期佛教經典更易於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並藉由佛教經典之詮解與實踐,進而對實存之生命有所助益。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金剛」來比喻、強調這種智慧能摧毀一切煩惱。篇幅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則是玄奘大師將印度各種講述「般若」的經典彙整翻譯,結集而成,《金剛經》相當於其中的第九會,也是整部《大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者,乃至六祖惠能大師推崇:「但持《金剛經》一卷,便可直了成佛」。分析《金剛經》的切入點,李教授特別提到,須菩提在《金剛經》第二分向佛陀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實包含了三個問題:學佛者如何發成佛之心?如何保持不退心?如何安心?因此,這部經講述下來,其實就是安心的法門。 談到《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李教授引用經文中以「布施」及「佛的身相」兩組譬喻,反覆說明「無.....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壤。因為經歷苦難,所以就要探討如何「解脫」,並從中發展出「禪定」(dhyāna)的修行形式。在此基礎上,禪在印度是指一種獨特的修行樣式、身體狀態,並導向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印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享《壇經》裡中提及的修行方法。保和尚點出,「苦」也就是現代所講的「生活壓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