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3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博士後研究人員錄取名單
t: Eine sozialpsychologische Analyse der ritualen Interaktion bei Mobilität in der Moderne. (問路:一個當代儀式性互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主要經歷 1.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2021/1-2023/7) 2.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20/7-2021/7) 3.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2020年2-7月)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為獎掖新進佛學研究人才,培育博士後研究人員,並推動人間佛教之研究,於2023年起聘博士後研究人員,進行為期一年之研究計劃。 姓 名 陳登翔 研究領域.....
認養921地震受災國中小學重建簽約儀式
認養921地震受災國中小學重建簽約儀式  Rebuilding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of September 21st Taiwan Earthquake Campaign
A Discussion on "Faith"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sitive Forecasts for Life"
《人生卜事》是星雲大師依生命經驗口述的108則法語,希望佛法能在人有困境時,乃至日常生活中,做心靈上的指南。《人生卜事》的設計與用法看起來像算命,違背表面上的佛教教義:但是所謂的「卜事」不是占卜,而是透過對因果的釐清、身口意的淨化來改變人的命運。此設計受大眾的喜愛,展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信仰觀。星雲大師針對當代迷信的引導,對比佛陀時代吠陀的祭祀儀式之教義,有多方面的相似之處,能看出星雲大師弘法的善巧方便。另外,本文旨在探討《人生卜事》如何引導人的正確信仰:從充滿迷信、恐懼,及個人慾望的信仰,到慈悲、智慧、利益眾生的菩薩道。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佛光山簽署合作協議,攜手開發佛教AI翻譯軟體
能與品質,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6月4日前往美國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BAIR)與MITRA項目主持人Kurt Keutzer教授簽署合作協議。 參與合作協議簽署儀式者有佛光山北加州總住持如揚法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佛學研究中心主任Robert Sharf教授、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Sebastian Nehrdich博士、資訊組主任藍效農先生及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編輯知悅法師等10 人。 結合 MITRA(法之善友AI翻譯)的技術及其300萬餘條梵、巴、藏、漢文藏經平行文本(Parallel Corpus)、以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3萬條的藏經、.....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供“覺知框架”,避免演算法淪為異化人性的工具;二是修行方式的現實增強,即借助AI擴大“利他半徑”,如虛擬宇宙中的全球共修,但要堅持“自覺觀照”的修行核心;三是居身道場的意義重建。人間佛教通過物理空間、儀式實踐(如早晚課、齋堂用膳)及社會互動,構建“身心合一”的體驗場域,消解技術時代的身心二元對立。因此,王教授認為AI時代的終極追問在於“智慧與意義何者為人之本”。她強調,人間佛教的中道智慧可成為對抗異化的精神資源——以“佛性”喚醒人的主體性,以慈悲利他重塑社群聯結。論壇尾聲,她援引佛光山“讓每個走進道場者找到生命價值”的宣導,呼籲人間佛教需要在演算法與資料的洪流中堅守“以人為本”的信仰內核,並繼.....
「転法輪経」について(二之一)
転法輪 (梵Dharmacakra-pra. パDhammacakka-pavattana)とは、広義には釈尊の一生涯の説法のすべてを指すけれども、『転法輪経』という経典は釈尊の最初の転法輪、すなわち五比丘に対する最初の説法を掲げている経典である。仏教者にとっては、この最初の説法がもっとも記念せられるべき重要な事柄の一つであるから、『転法輪経』は後世に至るまで広く伝えられて有名であった。今日の南方仏教では種々の儀式法要において、『転法輪経』が常に読まれているのはその例である。今日知られている諸部派の『転法輪経』が二十数種に及び、諸経典の中でもっとも多く伝えられているのも、本経がいかに広く読まれたかを物語るものである。
關於《轉法輪經》(二之一)
所謂轉法輪 (梵文為 Dharma-cakra-pravartana, 巴利文為 Dhamma-cakka-pavattana),廣義來說是指釋尊一生說法的全部,但《轉法輪經》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最初所轉的法輪,即是對五比丘最初說法的經典。對佛教徒而言,因為這最初的說法是更應具紀念性及重要的事跡之一,所以《轉法輪經》直至後代仍廣為流傳、為人所知。例如,在現今南傳佛教的各種儀式上,仍常讀誦《轉法輪經》。到目前所知各部派中的《轉法輪經》有二十幾種之多,各經典中以本經最被廣為流傳、讀誦。
主題演說之三: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 「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由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它獨特的信仰體系、組織結構以及把信仰體現出來的實踐方式,包括禮拜儀式。但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佛教又有它顯著的特殊性。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一個最高神作為其信仰與教義結構的核心,也是信徒崇拜的對象;信仰的目的則是為了罪惡的救贖。但佛教卻在最為普遍的意義上貫徹了「無我」的教義,既否定了任何外在神靈的存在,也否定了內存靈魂的存在,因此信仰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獲得罪惡的救贖,而是為了實現生命苦難的「解脫」。「救贖」需要「依他」,而「解脫」則必須「依自」。正是在依自而得解脫的意義上,佛教整體的教義系統又呈現為一個十分複雜的哲學體系;對教義系統的實踐,則又轉換為信徒一種關於生命的態度與生活方式。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佛教佛陀教法深切關懷人類福德問題的根本旨趣,闡釋了佛陀教法旨在為人類探求幸福生活、圓滿福德之道的核心實質,並討論了人間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與星雲大師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四川大學段玉明教授從佛教信仰儀式的歷史發展進入,討論了人間佛教信仰儀式的當代變革。他提出,佛陀的弘法歷程就是佛教的社會發展史,佛教儀式如何因應時代的進步,改變傳統儀式,更為親切地接近社會、給人接受,非常重要。段教授指出,佛教是最有社會學創見的宗教,做宗教社會學研究,佛教是最應該身體力行的。 此次論壇預留了充分的評議與提問時間,有關人間佛教的社會史研究也引起了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討論認為,不僅僅是中國佛教社會史,宗教社會學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