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第二堂課「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4月1日線上開講
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一書中。對於理解佛光山人間佛教「性格」形成,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本書依時間軸,將星雲大師青年時期弘化的過程分成四大主題:「1939至1949年,大陸時期青年星雲佛教改革思想形成的過程」、「1949至1952年,青年星雲初到台灣的漂泊與定居,以及徬徨與探索」、「1953至1963年,青年星雲以雷音寺為中心,在宜蘭弘法的十年歷程」、「青年星雲宜蘭十年弘法事業的豐富與創意」。由此推知星雲大師十年宜蘭弘法的成功經驗,是爾後佛光教團走向全球化、國際化、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本書具有四大亮點:「首部考察佛光山開山前青年星雲大師弘法專著」、「珍貴的第一手史料見證青年星雲大.....
第二章 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1939-1949)
青年星雲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1939-1949)
青年星雲約1949 年農曆春節後來台,1950 年冬,在苗栗大湖法雲寺看守山林期間寫下《無聲息的歌唱》系列散文。《無聲息的歌唱》是青年星雲來台後所集結的第一本書,其撰寫時間約在1950年。該書透過佛教法物、法器等,點出佛教弊病。因「物語」所揭櫫的佛教現象,距其來台不過一年,故無疑絕大部分佛門事態,當是其在大陸時期的見聞。而文中透過「物語」所傳達的佛教沉痾,不僅是近現代中國佛教所欲改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成為吹響人間佛教的號角。從中更可一窺青年星雲的改革理念,以及其人間佛教藍圖的僧伽教育觀。
抗戰勝利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萌芽(1945-1948)
一九四九年春,星雲大師來台,輾轉於各地,當時遠在東台灣的宜蘭雷音寺,雖然早在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六日成立「週六念佛會」,但是,乏人領導,前來弘法的緇素總是來來去去。雷音寺渴求常住弘法僧眾不可得,最終於一九五三年春後,寺方護法李決和與林松年二人到中佛會求助,獲青年星雲的首肯。 青年星雲從一九五三常駐宜蘭雷音寺,至一九六二年南下高雄開創壽山寺,以整整十年的時間,奠定了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的藍圖。然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思想萌芽甚早,非自來台而始。 本文以抗戰勝利初期,青年星雲一篇罕為人知的文章〈回憶比現實美麗—略談勝利後京滬一帶的佛教〉,來探討其佛教改革思想。此文青年星雲以「星子」為筆名,談論抗戰勝利後京滬佛教的改革情況,而這也正是他日後改革佛教的萌生之濫觴。
戰後人間佛教議題在台灣的開展(1945-1987)―以《臺灣佛教》為中心
佛教雜誌的弘法功能在戰後初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是為當時主要的文字弘法型態。且由於《臺灣佛教》是台灣佛教界最早的一份刊物,又為當時擁有台灣佛教發展主導權之中國佛教會所創辦,因此,本文以《臺灣佛教》為例,期能藉由考察當時佛教界人士於佛教雜誌中發表的文章,來作為人間佛教進入台灣初期如何被討論、實踐的佐證之一。再者,過去探討台灣佛教雜誌的研究較少,故希望藉由此類材料的利用來印證過往學者對相關議題的研究。 本文嘗試藉由對佛教雜誌中所收錄之人間佛教相應內容,分別從戰後台灣的佛教改革背景、佛教雜誌概況、人間佛教相關議題及實行概況等方面,進行史料蒐集、文本分析,梳理雜誌中所收錄之文章、報導。綜合當中與人間佛教相關內容的分析、歸納,總結人間佛教思想在進入台灣初期的討論及其後來發展的狀況。
臨的機遇與挑戰 佛教現代化及其「社會理性」 —基於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考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改革性研究 星雲大師政治思想研究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觀 論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 僧團.教團.社團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特色及影響力 方盛漢 黨曉龍 代玉民 林 嘯 楊鳳芹 張曉藝 夏亞平 張文婷 王英芝 景天星 趙翠翠 張 倩 下冊目錄 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隨順與智用:闖一條人間佛教的新路 —以星雲大師 1963 年七國.....
2015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上海星雲文教館登場
來展望;Paris-Sorbonne的陳美美,以星雲大師作品《釋迦牟尼佛傳》中的語言文學價值,探討佛教與文學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的吳小安,從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入手,討論其對大陸漢傳佛教改革的啟示;中央民族大學的張倩,則討論人間佛教在佛教現代化進程中的實踐;南開大學的溫光怡,則立足新媒體,探討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傳播;最後,北京大學的林嘯,則試圖挖掘淨土經論中的人間佛教思想,探討人間淨土與傳統淨土的關係。 晚間,滿蓮法師、妙凡法師與程恭讓與在場學者舉行人間佛教論壇。論壇由妙凡法師主持,3位嘉賓分別說明與佛光山的因緣。程教授談到,自幼與佛有緣,受到大師「為兩岸好」和「人人平等」精神.....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體現了其思想的現代性和人間性。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鄧葶愉發表題為《戰後人間佛教議題在臺灣的開展(1945-1987)——以《臺灣佛教》為中心》的報告。她以《臺灣佛教》這一雜誌為例,分別從戰後臺灣的佛教改革背景、佛教雜誌概況、人間佛教相關議題及實行概況等方面,總結人間佛教思想在進入臺灣初期的討論及其後來發展的狀況。 李利安教授肯定了四位同學的選題,特別讚歎勇於追蹤人類最前沿的科技問題的熱情和智慧,肯定他們在跨學科背景下關注人間佛教的挑戰與機遇的學術進取精神以及所做的思考和創見。李教授還依次給出了相應的修改意見,並鼓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他對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問題也表示了憂慮,希望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