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第二堂課「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4月1日線上開講
教學十堂課的第二堂課:「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這堂課將邀請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闞正宗主講,主持兼與談人為佛光大學專案助理教授簡瑞瑤。 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研究,不僅是研究星雲大師及佛光山教團的重要領域,也是研究現代人間佛教整體理論與實踐的核心課題。闞教授透過田野調查,以第一手的資料,將星雲大師在青年時期在宜蘭的弘法歷程以及創新思惟,運用文字、相片與圖表,清晰地呈現在《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一書中。對於理解佛光山人間佛教「性格」形成,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本書依時間軸,將星雲大師青年時期弘化的過程分成四大主題:「1939至1949年,大陸時期青年星雲佛教改.....
201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兩岸學者取得高度共識與肯定
第四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3 月19至20日在大陸江蘇宜興大覺寺舉行。主辦單位人間佛教研究院邀請大陸與台灣兩地47位學者,分別從文學、史學、哲學、語言學、社會科學、音樂、藝術等面向,探討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現況。與會學者對於佛光山教團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皆高度肯定,並取得更深層的共識。
作的計畫和實施。筆者有幸受邀參與這一工程,期間親眼目睹參與 工作的十餘位法師和居士,不僅學術方法嚴謹,寫作態度認真,而 且思惟活潑,從善如流,在多次小組研討中,能夠相互激發,互相 增上,充分顯示佛光山教團重視思惟、積極向上的理論精神。項目 總論──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 91 進行初期,研究院妙凡院長提出以「十大貢獻」的解釋框架作為基 本模型,依此展開對於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系統、深度論述的 研究及寫作思路。因此筆者也得到一個寶貴的機會,能夠不斷地重 新反思、檢視自己的研究,是以在隨喜讚歎之餘,確實受益匪淺!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所傳者何?我認為這部書所.....
Fo Guang Shan Buddhism and 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Sowing Seeds of Affinity”
On the basis of a study of a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movement, this article defines “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 acts of ethical deliberation, evaluation or argument that take place in cognisance of multiple ethical regimes – and propos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y can take place. Fo Guang Shan, describ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a Buddhist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Taiwan, but which now has branches around the world. It seek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among its members and among other people with which it has contact. The teachings of Master Hsing Yun, the movement’s founder, advocate two methods through which this project can be realised, “sowing seeds of affinity” and “conveni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generalizes observations made in relation to Fo Guang Shan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all “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require two things, name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milarities or “affinities”, and an account of difference that stipulates the units between which the conversation is to be carried on.
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淺論
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被視為現當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被譽為開創了當代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而隨著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教團制度敘事主要建構者角色的退隱,佛光山重新面臨因歷史敘事的斷裂而存在可能的制度轉型危機。本文結合敘事理論和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把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討論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的相關制度實踐問題。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第三刷出版 促進國際弘法
,透過學習人間佛教辭彙,進一步了解人間佛教思想。 內容豐富:收錄逾5,000筆中英對照人間佛教常用詞彙,有助人間佛教英語譯者和弘法者國際弘法。 詞彙多元:20大類人間佛教詞彙,包含佛教名相、寺院單位、佛光山教團專有名詞、星雲大師一筆字等類別,可運用於不同面向的佛學翻譯、英語佛學課程、講座、文宣等。 檢索簡易:漢語排音、漢字筆畫索引,令漢語使用者無論程度皆能輕鬆運用,快速查找詞彙,加速翻譯效率,協助有志以英語弘法的人士加強佛學英語能力,亦能幫助正在學習中文的讀者查找中文文章及佛學名相的英文對照,同時學習外語和佛法。 數位查詢:隨書附贈數位版詞彙檢索庫,可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隨時隨地查詢。請至.....
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的兩次更革 附論:與台灣佛光山教育作對比
泰國佛教僧團在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當中,可以說,已經在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歷程中取得初步的成功。在此一初見成效的轉型中,僧團的宗教教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既是轉型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但同時也是推動僧團轉型的主要動力與手段之一,泰國上座部在僧侶教育上,採取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的方式,既有僧團傳統的叢林教育,亦同時採納現代社會的大學觀念及制度。本文即以此為主題,討論現代泰國僧團教育的演變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並且在最後的附論環節與台灣佛光山教團的佛教教育作扼要的對比,有助彼此的理解,拉近南、北傳佛教之間的距離。
推動有關中國佛教的跨學科研究
如果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能夠踏入大學,就應該能夠扭轉整個與佛教有關的研究的那種邊緣化的窘態,協助人文或者社會科學那些從事佛學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如何從非主流的、從邊緣的而轉為主流的跟中心的。當然我不是說把這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佛光山教團,實際上我們知識份子本身也要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