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上)76 般若),則主要是表示菩薩的自度、自修及自我完善。所以佛光人 以「四給」為內容的工作信條,滲透著菩薩布施攝眾的基本精神, 整個工作信條本質上都是菩薩善巧方便品德、精神的鮮明體現。 至於佛光人工作信條中的這些具體條款,如「信心」、「歡 喜」、「希望」、「方便」,也無一不是注重引導人們向上及向善 的價值方向,所以它們也都是善巧方便精神實質的重要體現。 至於「四給」信條中的「方便」一項,可以理解為是在狹義 上而言的「方便」。在作為菩薩度眾菩薩行根本品德的善巧方便 中,當然包含了適應眾生的這一面,佛光人工作信條中的「給人方 便」,所表達的就是對人們的興趣和要求主動適應的這一.....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和理性,做到「人人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 最後他歸納星雲大師對佛教有十大貢獻,不僅成功推動佛教現代化轉型及全球化弘揚,同時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指引出根本出路和正確方向。程恭讓舉例說明,如佛光人工作信條、佛光山四大宗旨及佛光四句偈,都是星雲大師70歲前後成熟思想的體現,在佛光僧團及佛光教團中,具有方向引導和政策指導的意義。而在思想義理上,也重新整合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辯證交融,「為現代文明的新菩薩學養創立了一種生命典範,更提供未來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智慧與價值。」 與談人尤惠貞表示,星雲大師將佛教帶入全球視野,並透過教育與文化,改變了佛教的未來,「讓佛法不僅成為宗教信仰,更成為一種生.....
人間佛教的修行 ——以星雲大師「四給」思想為核心的探討
人間佛教經過百餘年的構建和實踐,已經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形態,這一點已經成為學界和教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人間佛教修行觀及其修行實踐的批判仍舊不絕於耳。本文以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思想為核心,認為,四給是一個邏輯起點即其實踐起點(信心),既注重當下(歡喜)又指向未來(希望),以與般若相應的方便貫穿其中的嚴密框架。這個框架以「給人」為導向,把修行置於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並因此認為,人間佛教的修行並不排除自修和共修,甚至說還相當重視共修的意義和修行方式,但是在此基礎之上,人間佛教更加注重眾中的修行,更加注重在眾中、在結緣中、在服務中檢驗自修和共修的成果,努力打破「把方法當成清靜之所」,從而超脫出「自己腦袋創造出的修行的那個境界」,因此提倡各種社會運動,社會活動也在此意義上而具有了修行的價值。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Working Creed for Buddha’s Light Members: The Four Givings
給人信心 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 給人方便
給人信心 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 給人方便 Give Others Faith, Give Others Joy, Give Others Hope, Give Others Conven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