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心 生命的尊嚴與超越 —星雲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及實踐價值 2023 上冊目錄 人間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模式 —以星雲大師對《心經》內容與實踐的解讀為例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星雲大師的幸福之道新解 —以《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為例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 —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 星雲大師對儒家孝親觀的繼承和超越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與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共鳴 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緣起性空」 —從太虛到印順再到星雲 星雲大師護法思想研究 李 鑫 張 文 蔡冰硯 王若賓 王翔.....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典崇拜的新模式,指明了未來經典詮釋、經典實踐乃至於整個佛教發展的方向。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張文同學的報告題目為《從彼岸到此岸: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文章指出,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有較大的個人創新,使一種神聖而遙遠的信仰充滿了人間的溫情和生活的智慧,呈現出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徵,體現了人間佛教對傳統神聖資源的拓展性理解與多元化運用。 張文良教授依次對以上四位同學的發言進行了評議,並給出了切實的修改意見。張老師對同學們以佛教經典為研究物件表示歡喜,並希望同學們能夠從歷史的維度和比較的視角進行深入研究。 .....
《阿彌陀經》寫給奶奶的一封信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開幕式主持人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2024年8月12日至13日,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院聯合主辦的「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隆重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十四位佛教學者共同探討佛教解經學和人間佛教教義體系的相關研究成果,為佛教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洞見。 研討會第一天上.....
親切慈悲音,當代獅子吼——聆聽星雲大師《阿彌陀經》開示的所感所思
星雲大師在雲湖書院的這次開示是從講述自己的出家因緣及在台灣創辦佛光山的經歷開始,大師以一貫家常式的語調娓娓道來,極為親切。接著大師引導我們要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在大師看來,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並無區別。正如大師常言,佛出生在人間、成佛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在人間的教化,因此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正因基於這樣的理解,大師對「人間佛教」才提出了著名的當代詮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教的生活學
佛教有所謂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內容多為佛世時由弟子們提出問題,再由佛陀為大家解答,日後所結集而成,就好像是現在的座談會。而這一篇的主題「佛教的生活學」,不同於前兩篇的形式,採用的方法是十二部經裡的「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就是沒有人發問,而由佛陀自己宣說的。 打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已經在過生活,生活了幾十年,誰還會不懂得生活呢?但今天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生活,談生活裡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學習」。
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The Amitabha Sutra and the Pure Land school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阿彌陀經》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極其盛行的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歷來不乏有高僧大德對其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亦對此經有自己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分析,發現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部分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亦有較大的個人創新,呈現出不變與變、變重於不變的態勢,具有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性。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佛教思想特點,促進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對佛教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解與運用有重要的現代變革意義,同時,也推動了佛教經典理解與運用的現代化轉型。
《阿彌陀經》的管理學
世界上,如果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夠把國家治理成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教育普及、文化興盛、民風淳樸、信仰純真、社會安定、治安良好、民生富足的國度,讓人民都能過著安居樂業、幸福無憂的生活,那麼必定能為全世界的人民所欣羨,並且樂於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