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Working Creed for Buddha’s Light Members: The Four Givings
星雲大師「人生美」析論
太虛大師提出以佛陀為理想人格的佛教人生美已將近百年。佛教美學的「人生美」在當代人間佛教的行者星雲大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彰顯與發展大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威儀形象美,「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僧人守貧形象美;「佛教靠我,無畏改革」的時代改革形象美;「慈悲喜捨,三好四給」的奉獻態度美;「圓滿自在,歡喜人間」的歡喜性情美所展示的人格美,以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五和理想美與「世間佛法,不離世間」的覺悟境界美;都是對佛教「人生美」典範性的關釋。從理論角度而言,星雲大師的人生美豐富了美學學科的内容。從實踐角度而言,星雲大師所展現出的「人生美」對於當下流行的大眾審美文化中出現的虛無主義,「喪文化」具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力。
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心理學研究—基於「四給」的考察
人間佛教歷來關注信眾的生活幸福,人間佛教幸福觀包括充裕的物質生活、和諧的人際關係和修行的歡喜三個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用問卷來測量幸福觀,本研究從微觀切入,不僅採用基於任務觀察、日誌回饋、調查問卷等描述性方法,而且採用實驗法,力求使整個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達到真實自然的狀態,更好地反映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從研究得到結論,佛光青年的「四給」認同度與參與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四給」搭起了行佛與人間佛教幸福觀的橋梁:人間佛教具有普世價值,更重視人間、重視人本、重視現實生活;星雲大師所說的人間佛教幸福觀是成立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中華文化倫道德,建設五和人生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佛光山僧眾的人間佛教美育研究
星雲大師提出「佛教之美在於追求生命真善美的永恆開展」。以美育視角觀之,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展開的人間佛教弘法實踐就是「以人間佛教文化化人,以人間佛教之美育人」的「人間佛教美育」。本文以審美人類學與修行人類學為方法,以佛光山僧眾為對象,經探究人間佛教僧眾的美育途徑,包括佛教信仰以立美、身心修行以顯美、人間淨土以薰美、制度禮樂以滲美、歡喜和樂氣氛以育美五個方面。佛光山人間佛教僧才美育對現代僧才培養、中華美育理論建構、民眾「美好生活」的實踐都具有啟示意義。倘若僧眾在具體的美育實踐中更好地掌握文化主體自覺性和開放包容性的關係,使得「美美與共」得以在細微處落實,那麼真善美、神聖性與人間性、理想與實踐、出世與入世、方法與目的都相統一的人間佛教美育必然更具有影響力。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
星雲大師在他的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一文中明確地、總結性的指出:所謂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我僅概略地提出以上的看法: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因緣果報是人間佛教,禪淨中道是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所總結的這六個方面的人間佛教,正是佛教的最基本的教義思想與實踐。也可以這樣講,這六個方面都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實踐。星雲大師並沒有說,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創新或革新。所以大師講道: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定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結緣的,肯給人歡喜的,就是佛陀的教示,佛陀在人間所給我們的教導。雖然佛教講出世,但是佛教所講的出世並不是要我們離開所住的這個世界,而是超越這個世界,是心理的。所以雜阿含七五二經講道: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所以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以慈悲濟世為主的思想。
佛光山「人間音緣」初探
「人間音緣」是佛光山佛教藝術弘傳事業中的一個獨創和一大特色,發展至今十分成功,令人矚目且印象深刻。佛光山「人間音緣」以當代流行的音樂來闡述佛法;將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創意元素融合在一起,造成一股新的佛教音樂風潮,賦予佛教音樂嶄新的風貌;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修身養性、提升境界、勸人行善積德為宗旨。如此多元、豐富、適度創新的佛教音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本文擬在這一方面做感性的關注和初步探究,以具體的「人間音緣」歌曲為例,分析「人間音緣」如何體現佛光山「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精神理念。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解
我自己能夠接觸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也是直接受惠於大師及佛光山文教事業的推展。大師創辦的佛光山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該中心舉辦了「兩岸三地青年佛教學者研討會」,六年前,我以在讀博士生的身分參加了那次盛會,不僅聆聽了法師們、學者們對「人間佛教」的學術討論,更是認真的跟著大家參訪了佛光山在香港的道場──「佛香講堂」。「佛香講堂」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不一樣的佛教道場──都市寫字樓裡的非傳統廟宇的道場,沒有高大輝煌的屋化建築,人和物都異常的簡約,卻無時不刻地散發出沁入身心的清淨與慈悲!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接待我們的是滿蓮法師,法師為我們一行開示並給我們介紹了佛光山大致的情況,臨別時還給每人一一贈送了《普門學報》和《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等。那次參訪,給我印象太深刻!才真正的意識到佛教可以這樣深入今天如此現代的生活中,可以這樣讓人充滿歡喜!有了這個緣起,在此後的學術研究中更多了我對當下的人間佛教的關注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