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三好、四給」:佛教神聖與人間需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神聖思想研究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具有宏大神聖性和極具深意的人間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尤其是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佛教思想,真正將「佛說的」佛法教義回歸到「人要的」世間,圓滿人生的需要。本文基於佛教經典有關「神聖」的論述,整合佛說「三好」與人要的「四給」作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建設的基本研究路徑,在滿足人間生活各種需要的同時呈現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進而梳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如何聯通個人與社會、社會與佛教、佛教與人間、人間與神聖等關聯,以「四給」的神聖體現,融合「三好」之神聖實踐,最終呈現人間佛教神聖信仰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路徑,建立神聖性與人間性的橋梁。
開卷有益(三)
開卷有益(三) Reading Helps... (3)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軒的開幕式,共有17所大學,約40名海內外學者以及青年學者薈聚一堂。 來自東亞各區域如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16名研究生,在教授推薦下前來,交流佛學研究成果,話題廣涉佛教與社會倫理議題、印度教信仰的交涉,材料含括巴利經典、戒律、民間撰述等文獻,碰觸如來藏、天台宗、唯識等思想與女性主義,展示圖像學、音譯學、歷史學、敘事學與電腦軟體等應用成果。 由海內外15教授予以一一講評,論壇深具教學性特質與效益,以期更實質地提攜佛學研究青年。論壇語言以英文為主;翻譯團隊讓中、日、韓等語言使用者交流無礙。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表示,「感謝蓑輪顯量教授的願力與發心,為青年搭建這個平台。」感謝佛光.....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2023年人間佛教信仰系列——佛教三寶節」首場主題論壇「佛何須沐浴:是神人還是哲人」,5月20日於佛館大覺堂舉行。 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闡述每一年佛誕節「浴佛」的意義,期盼大眾在浴佛當下清淨身口意、去除貪瞋癡,在灌沐如來的同時也清淨自己的心。 本次論壇由如常法師主持,以星雲大師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一書為與談內容,共.....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5月1日在線上播出的第三堂課:「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主持,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邱永輝教授主講。「現今佛教在印度所佔的信仰比例只有0.7%。」邱永輝教授語重心長地表示:「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任重道遠。」 主持人李玉珍教授提出四問:「星雲大師為什麼把朝聖印度和在印度弘法視為『回歸佛陀本懷』?」「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為什麼被稱為『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星雲大師為什麼以『本土化』為印度弘法的目標?」「人間佛教回傳印度對於『法水長流五大洲』有何特別意義?」 邱永輝教授列出圖表,說明星雲大師曾八次前往印度。當年佛陀見.....
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
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能圓熟眾生,是為世間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潤眾生,是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長信者的功德法財,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識。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 界,跨越人生的藩籬。
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
唐代長江上中游地區的民間佛教信仰研究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與黃心雅教授,透過線上視頻和觀眾分享蘭卡斯特教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人間社 妙功 高雄大樹報導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望海明珠:信仰與生活的同城相約」中文場線上講座7月16日開播,與談人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人在台灣),與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黃心雅(人在美國),透過線上視頻和觀眾分享蘭卡斯特教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 主持人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有賢法師介紹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展覽背景及意義,由四位策展人,總策展人館長如常法師特別邀請佛學權威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還.....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這些成果為豐富當代中國佛教的思想論述、深化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理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屆研討會一方面繼承深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會議傳統,同時將以「佛教社會化」為主旨,與會的專家學者將就佛教思想信仰的社會性、現代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係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開幕式後,樓宇烈為大會展開《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主題演講。他提出佛教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張緣起論反對神創論,一是主張人的命運由人創造。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是因為在發展中逐漸失去自身特色而導致,所以一些佛教學術研究一味追求印度佛教「原意」的做法是不恰當的。中國佛教的研究要「去印度」,這並不是否定印度佛教,而是要弘揚佛教的根本傳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