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二——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一)
日本佛教各宗隨著殖民統治者來台布教發展,前後共有八宗十二派,發展的主力以禪宗、淨土宗、真宗系統為主。其中,禪宗來台者有臨濟宗妙心寺派及曹洞宗兩派。
永誌大師,大學一直留在人間
第十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連結 佛光大學、中央大學 第十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內外大專院校學生以及喜愛佛學之社會人士 漢文佛典文獻是研究古代漢語語言史的重要材料,首屆會議由嘉義中正大學舉辦以來,至今已舉辦10屆研討會,與會學者踴躍,提出了豐富的研究心得與創見,學界有目共覩,所以日、韓的學界也主動投入輪流主辦本會議的行列,歷屆的發表學者除了亞洲之外,也有來自歐美各地的漢學家出席發表,足見本會議的舉辦及累積的研究成績受.....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史、思想、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佛教與中華文化未來發展及關係 年齡40歲以下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年輕教學科研人員及博士生、擁有博士學位的個人、在站博士後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 佛光大學
第一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學者陣容: 佛光大學 第一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啟江、廖肇亨、黃繹勳、劉國威、林鎮國、Paul Groner(美)、Jakub Zamorski(波蘭)、吳疆、陳一標、闞正宗、金程宇、武春白楊(越)、林佩瑩、陳玉女、吳孟謙、郭朝順、鄧偉仁、釋慧峰、曾稚棉、野口善敬(日)、柳幹康(日)、萬金川、梅謙立(德)、李焯然(新) 研討會緣起: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大學於2013年4月成立的校級.....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揚人間佛教的終極關懷,並呼應方立天教授提出的「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之後的另一大創新」觀點。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及佛光大學共同主辦,邀請研究人間佛教學有專精的南京大學教授程恭讓、屏東大學教授陳劍鍠、台灣大學教授杜保瑞、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在開幕首日展開4場主題演說;博士青年學者隨後分成3組發表論文,深具兩岸佛教學術承先啓後的重大意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新任副總會長慈容法師、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妙光法師出席論壇,與大家交流。 圖說:專題講座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七——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五)
這次要談的是大崗山超峰寺派。高雄大崗山超峰寺的開山者為義敏(1875-1947)、永定(1877-1939)師徒,他們早年卓錫於台南開元寺,1903年師徒二人移錫超峰寺,於殖民時期開創出具全台影響力之法派,派下分別院主要集中在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屏東一帶。
〈台灣佛教新史〉之七——清代改明鄭園邸為官寺及其倡建人物
清代寺廟分官寺、民廟與會館三類,官方審定通過後准予建設,清代治台初期最有名的三座官建寺院皆與鄭氏三代政權有關,依創建時間序分別為法華寺(原明末遺臣李茂春宅)、大天后宮(原寧靖王朱術桂宅邸)、海會寺(原鄭經北園別館)。 這三座原為官宦宅邸而被改為寺院,自然與鄭氏政權息息相關,清廷為消彌臺民懷思前朝之治理,特於治台初期將這三座宅邸改為道場。有清一代由官方主導建寺者多不勝數。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五——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三)
本節來談談台南開元寺派崛起的經過。台南海會寺(即今開元寺)建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在北園別館基礎上修建的「官寺」之一。 從最初延聘泉州僧志中禪師及其弟子起,開元寺傳承迄今不輟。但是,約在乾隆末年、嘉慶初年時,其法派卻從最初的曹洞宗轉為臨濟宗,可見其法派並沒有一貫。日本殖民統治之初,其門下僧侶到鼓山湧泉寺受戒,雖也受法臨濟,但與清代之臨濟宗派屬不同支系。
〈台灣佛教新史〉之三——鄭氏三代與東寧寺院
1661年,鄭成功(1624-1662)將荷蘭人逐出台灣,開始了鄭氏三代的經營,然明代以來與荷蘭人交手這並非第一次,早在鄭和(1371-1433)下西洋即有經驗。 船堅炮利的的西方殖民者覬覦與中國通商的高獲利,以巨艦大砲強行開港之心未曾稍熄,促使荷蘭人千里迢迢從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來到中國東南沿海尋求商機,分別在1604年及1622年占據澎湖,並於1624年攻占大員(台灣),最後1662年為鄭成功所驅逐,開啟鄭氏三代統治台灣22 年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