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及其現實啟示
人間佛教是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大致可從3 個維度展開。一是在生命觀上,其人間佛教在繼承傳統佛教的基礎上,以「緣起論」圓滿地回答了生命起源之謎;二是在生死觀上,其人間佛教並非厭惡生死,而是追求自我「涅槃」,教人解脫死生;三是在生活觀上,其人間佛教將傳統佛家「出家」遠離世俗、以隱居修行的生活觀念拉回現實的社會裡,強調「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現實生活價值。深入討論其生命倫理觀能為處在社會主義轉型期的中國所遭遇的「道德滑坡」,中西價值融合背景下,多元價值難以抉擇,以及生命倫理中道德衝突與困境,帶來具有現實意義上的啟迪。
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間佛教當代走向
,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在研究過程中全面了解相關研究,對前人的研究進行批判性的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點。 關於人間佛教當代化的問題,李四龍提出,應當重視佛教在當代中國的實際社會功能,以及佛教在中國轉型中的定位與貢獻,因此人間佛教的時代化非常值得關注。他表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將「人間佛教」從概念變成實踐,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如今的佛光山展現了星雲大師的時代性思考。「星雲大師一生思考如何應對當下的人心問題,這是時代的使命,也是人間佛教當代化的表現。」李四龍說,如今在高科技的時代背景下,人間佛教必然迎來全新的闡釋與實踐。 王雪梅介紹人間佛教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的情況,以佛光山.....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教思想的大師,採取開放方式整合知識、思想和信仰,建立佛教的典範。 程恭讓詮釋「現代化」的意義,指出19至21世紀後的鄉鎮城市化、社會組織化、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他相信大師「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找到佛教生存發展之路,運用歌唱、戲劇、影片等現代技術的弘法方式,以及文學藝文化傳播佛教,透過文化教育重新建構,佛光系統是世界轉型最成功的例子。 他進一步指出,大師的貢獻就是「推進佛教國際版圖的大幅拓展」,在全球五大洲展現規模化、系統化的人間佛教已經超越佛陀時代。 實踐人間佛教 僧信二眾弘法行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系統建構人間佛教 融和體相用 推動兩岸和平 大陸佛教.....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用清淨心對治貪欲、用感恩心對治瞋怒、用智慧破除痴心,可恢復人的清淨本性,充分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暨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從歷史的視野,說明道安大師是將印度佛教成功轉型為中國化佛教的開創者,而星雲大師是將傳統佛教成功轉型為現代人間佛教的開創者。這二者都是具有般若的善巧方便智慧。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指出,明清佛教積弊已久,全然漠視現實人生的訴求;星雲大師把佛教導向人間化轉型,是對明清佛教的革命,也是對佛陀本懷、正統佛法的回歸。 人間佛教座談會 從心出發.....
探討「佛陀本懷」 四川大學舉辦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座談
雷翔、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勤、福州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湖江、四川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後黃豪、四川大學宗教所哈磊、四川大學宗教所王大偉教授等人發表。會中引起熱絡交流的問題有: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佛教的轉型?「放生」的意義、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關係、為何特別加上「人間」二字、人間佛教與解脫道的關係、人間佛教的次第性、神聖性與世俗性問題做熱烈探討。 學術總結,四川大學段玉明教授認為現在大陸人間佛教多半還停留在理論上的探討,沒看到理論體系的落實,今天的座談只是初探,針對一些疑問與修行本質上的問題探討,通過開會的契機反思佛教與當代社會的問題,為當今大陸佛教提供一個可依循的參考。主辦單位妙凡法師總結表示.....
公共性對現代佛教制度建構的影響—以佛光山為例
公共性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對現代佛教制度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國家制度的建設對普羅大眾訴求的關注及對公共權力的要求不斷加強,因此,在宗教神聖性基礎上建立政權的合法性被瓦解後,宗教的公共性已然成為其影響社會建構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宗教要想更好地實現現代化轉型,對其公共性的挖掘將成為宗教與現代社會良好互動的契合點。在中國傳統社會,佛教僧團作為區別於血緣家族的生活共同體,體現了其固有的公共特性。公共性在佛教現代制度改革中分別表現為,佛教從內部進行革新以回應時代的質疑以及佛教與其他宗教共存的問題。具體的制度構建則可以從僧團和宗教空間兩個中心展開。佛光山是現代佛教制度改革的成功案例,星雲大師從開山一開始就意識到了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相互適應,從其弘法理念到制度細節無不體現了公共性的特徵,不僅促進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有益於佛法的弘揚和發展,而且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值得借鑑。
星雲大師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榜樣
星雲大師是佛教史上當之無愧的高僧大德,以一人之力彙聚萬眾之心,促成了漢傳佛教的現代轉型。大師所創建的佛光山事業,把中國佛教帶到了世界各地,把中國文化饋贈給世界人民。大師的佛法,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禪宗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星雲大師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型的典範和榜樣。
「佛光新戒條」與戒律的現代化轉型
戒律學作為佛教三學之一,具有重要地位,是定學、慧學的基礎。戒律「止惡揚善」的基本精神很少改變,戒律的具體條文卻隨著社會發展、時空變化而不斷調整。星雲大師提出以「十要」「十不要」為條目的「佛光新戒條」,既是對現實因緣的應對,也是大師對戒律長期思考和實踐的創造性成果。新戒條體現了佛陀制定戒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則,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規則和需要,符合漢傳佛教進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形勢和要求。「佛光新戒條」是對戒律規範的系統革新,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為戒律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範例,為佛教走向更廣泛的空間、更多元的文化、更豐富的人群,提供了規範、依據和動力。
繼承與超越—星雲大師祈願思想的現代轉型
佛教祈願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信仰形態,經過宋代慈雲遵式等人的整合與發展,逐漸成為中國佛教極為流行的一種法事活動。星雲大師在繼承傳統佛教祈願思想和實踐方式的同時,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基本原則下,對古老的祈願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揀選和超越,形成一種輕鬆簡便、積極向上、慈悲利他、祥和清新的人間佛教祈願文化。星雲大師之祈願思想與實踐作為人間佛教的一種重要呈現,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多種呈現方式和獨特的文化個性,在撫慰信眾感情、激發信眾力量、施展道德教化、傳遞佛教精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關懷tw 人間社 覺瀚/台北報導 佛光山 當代 佛光西來學校自2017年成立「菩提學子」計畫以來,致力於接引13歲以上的青少年返校服務,至今參與人數已超過50人。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的爆炸以及社會快速轉型,青少年面臨的身心挑戰日益加劇,且範疇愈發廣泛。為因應這些挑戰,西來學校於11月16日舉辦「Ask Me Anything」座談會,特別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及團隊知悅法師蒞臨指導,於西來文教館禪堂與23位菩提學子面對面交流接心。 佛光山義工會27期菩薩義工研習營 超前部署修福慧 佛光山義工會於5月1~2日舉辦「菩薩義工研習營」,來自全台各地近150位義工參加研習。課程安排有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