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佛教慈善事業研究
伴隨全球化事業的開展,佛光山將慈善事業帶到了世界各地。在慈善事業開展方面,佛光山形成了獨有的模式,包括完備的運作體系,使得慈善活動順利開展;注重發揮媒體的優勢來弘揚自己的慈善理念;佛光山慈善事業為當地人帶去社會福利的同時,也得到當地人的擁護和認可,在當地擁有超強的社會號召力。馬來西亞作為佛光山全球弘法的重要一環,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慈善事業開展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奠基時期,第二階段為廣泛開展時期。在馬慈善事業的開展,既傳承了佛光山的傳統,又注重「本土化」。佛光山在馬來西亞慈善事業開展所取得的成績,不僅為當地人帶去了方便,還推動當地社會和諧發展、助力全球化事業開展,以及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二章——祕訣:般若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這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之後,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開卷有益(二)
開卷有益(二) Reading Helps... (2)
本土化互動―佛光山與馬來西亞宗教界的交流探究
星雲大師在推動佛光山國際化的同時,就注重佛光山在當地社會的本土化發展,而其中一個重要面向便是佛光山與當地社會宗教界的交流互動。佛光山在多元宗教、種族、文化的馬來西亞發展已具相當規模,且與當地宗教界多有互動交流。從星雲大師最早以文字與馬來西亞佛教徒結緣,到現今的馬來西亞佛光山參與推動本土佛教發展,都體現出了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的互動交流。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互動交流中,呈現出「緊―松―稀」 的前後狀態。另外,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其他各個宗教也允許發展,因此,馬來西亞佛光山與本土非佛教,尤其是官方宗教的溝通交流,對佛光山更好地融入本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與本土不同傳承佛教之間的互動,及與非佛教之間的交流,是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落實本土化發展的重要面向;同時開山於台灣的佛光山,跨國發展成為馬來西亞佛光山,這是佛光山從國際化發展到本土化發展的主體性表現。
禪宗五家宗旨與宗風
本文論述的內容主以禪宗的五家派別源流,五家宗旨及其宗風為主。在「禪宗的派別源流」中,介紹了禪宗五家的傳承,成立的先後次序,及目前尚存之派別。 在五家宗旨比較中,說明了各家不同的接引眾生的法門:1. 曹洞宗是以「五位」為其接引方法. 2. 臨濟宗是以「四料簡」為其接引方法. 3. 溈仰宗是以「九十七個圓相」為其接引方法. 4. 雲門宗是以「三句」為其接引方法. 5. 法眼宗是以「華嚴六相」為其接引方法。 在五家宗風比較中,指出了曹洞宗的宗風是綿密,穩建,不胡亂洩機鋒,言行相應; 臨濟宗則是「勢如山崩,機似電捲」,以「棒」,「喝」為其特色. 溈仰宗的宗風是明體用,方法平和,明暗交馳. 雲門宗的宗風是很隱約又高古,以顯其微露. 法眼宗的宗風則是「先利濟」,中庸篤實。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有史可證:觀音信仰的傳承與發展」,禮請永本法師、李世偉主講,妙南法師主持。 人間社記者丹齡高雄報導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人間社記者丹齡高雄報導】 觀音信仰在民間流傳最廣,幾乎根植半個亞洲。為何觀音信仰能跨越國籍、種族,發展傳承至今? 為持續引領大眾深入探源觀音信仰,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陀紀念館、叢林學院共同舉辦「觀音信仰」系列論壇,第二場「有史可證:觀音信仰的.....
當代佛教法脈傳承的交棒與接棒—以佛光山僧團為例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四的」定義的理解
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其中,「佛說的」堅守了佛教的正統傳承,體現佛教信仰的神聖性和崇高性,顯示有法可依;「人要的」堅守了佛教的現實關切,體現了佛教社會功能的生活性和世俗性,顯示有人可用;「淨化的」堅守了佛教的基本道路,體現了佛教實踐方法的內在性和精神性,顯示有路可走;「善美的」堅守了佛教的價值取向,體現了佛教信仰訴求的正義性和大同性,顯示有福可享。「四的」分別以信佛所說、解人所要、行淨所治、證善所成為核心,融信、解、行、證於一體,體現了人間佛教以佛為皈、以人為本、治心為上、同歸善美的根本特質,為人間佛教建立了一個具有精神凝聚力和信仰認同性的文化共識平台,對全球化時代三大語系佛教的會通,乃至人類多元宗教的對話合作,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家」二字本是中國學者舉來與儒家、道家相對的稱呼。尤其宋明的理學者,往往稱佛教為佛家或佛氏、釋氏,而他們所指的又是以禪宗為代表。其實,所謂「佛家」就是佛家的學說,是總稱不是別稱,換句話說:也就是佛教或佛學。稱佛家者又往往是一般儒學者,是含有一種門戶之見的。其次是別義,佛教的「家」就是「學派」的意思,佛陀的學派名為「佛家」。佛家的學派很多,大略說來,有小乘派與大乘派。小乘在印度相傳有二十派;大乘在中國傳有八大宗派。這些學派在中國都有傳承,至今都有研究發揚,而且它有了近二千年的歷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