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面臨哪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挑戰
佛光山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大師對於青年的高度重視。佛光山的青年弘化工作,更是一直開展得如火如荼。如何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面對一個全新的「不定種姓」的新生代,這將是人間佛教今後成敗的一個關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將會決定佛教的未來。
東亞佛教學術共同體與人間佛教
二○一三年,佛光大學創立的「佛教研究中心」聚集了日本的佛教研究大家木村清孝教授、台灣的佛教研究大 家萬金川教授和大陸的賴永海教授等,顯示出廣召天下英才、共囊盛業的胸懷和願景。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機器有朝一日能否像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和意識?與談人就各自專業做分析。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人間社 黃素璇 英國倫敦報導】 為深入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AI)的交匯點,一場別開生面的圓桌論壇於10月12日下午,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Khalili講堂舉行。由倫敦佛教精舍(London Buddhist Vihara)與英國大菩提協會(London MahaBodhi Societ.....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教授李世偉主講,並邀請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主持,從歷史發展的真實義,精彩論述觀世信仰的歷史流變及弘法效應。 分享自身經驗 與觀音結善緣 講座一開始,妙南法師先請主講人分享自身和觀音信仰結緣的因緣。李世偉教授表示,在成長過程中,經常看到宮廟供奉觀音,也曾聽聞於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中,美軍在空中拍攝到觀音顯聖的照片,因此對觀音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觀音信仰有兩個重要精神,就是「觀自在」和「觀世音」,意即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觀自在,也要能觀照世間苦難眾生的聲音。 「我接觸觀世音菩薩,是從大悲咒開始的。」永本法師指出,少時曾在楊桃樹下遭蟲叮咬,造成臉部紅腫,經祖母以土方治療,腫脹.....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國際研討會
織(NGO)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國際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 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在西元16-17世紀的歐洲大陸誕生,接續的啟蒙運動,使得基督宗教與政治權力釋放出公權力和公共領域的主導權,讓民間社會享有自治空間,並與政權之間建立制衡的合作關係。這種相生相剋的概念雖源自西方的現代化過程,但隨著百有餘年的傳播,卻在不同程度上使得亞洲各國予以正視、面對。 宗教傳佈與公民社會講求自主與自治,具有密切關係。宗教自由除了社會成員能選擇信仰自主權之外,亦使宗教能夠成為民間組織,從宗教靈性、文化藝術、教育、學術研究、慈善醫療,到公共政策的探討,皆擁有自主空間。宗教組織透過社會服.....
科學與佛學的交會
大洋洲佛光山跨文化交往研究
自二十世紀九○年代初以來,佛光山為深入大洋洲社會並實現本土化發展,進行了廣泛且多樣的跨文化交往。大洋洲佛光山依靠當地政府的支持,在跨文化交往平台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當地居民的接納,有效地融入到當地社會。通過近 30 年的積累,大洋洲佛光山的跨文化交往形成了對象廣泛、平台多元、途徑多樣、議題前沿、活動穩定及活動形式具有歸化性的特點。這些活動的開展,使佛光山在大洋洲收穫了各方面長久穩定的支持,進一步融入當地社會,成為重要的社區成員,甚至爭取到了本土信眾,發展出多元信仰的群體。這一典型案例,為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圈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啟發人們應當抱有謙和的態度,積極地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進行跨文化對話,並將所傳播文化進行適當的異化與歸化。同時,這一案例還為宗教對話模式的拓展提供了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