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理念的傳播——基於中國知網資料庫的分析
本文借助於中國知網資料庫的檢索功能,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傳播進行分析。分析表明,儘管1983 年人間佛教的理念就已經提出,但早期人間佛教的理念傳播僅限於佛教界內部,佛教界之外對人間佛教的關注並不太多。2004 年前後,伴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理念的提出,人間佛教理念才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對比分析發現,十八大之後官方更加積極宣導人間佛教理念,為人間佛教的發展營造了有利的發展環境,但人間佛教的學術研究相對落後於人間佛教實踐的發展,特別是圍繞人間佛教的社會科學研究明顯缺乏。人間佛教的復興依賴於教界、官方和學界的協同互動,人間佛教的社會學研究亟待加強。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認識── 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
台灣「人間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重視儒家傳統,然而相較於韓國佛教,不同於樹立了尖端佛教形象、與時俱進的佛教、人民的佛教,台灣人間佛教最大的優點是「性別平等」和「僧俗平等」,錢財管理透明,教育重等,然今日篇幅的關係不一一介紹,在此則初步探討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本文首先說明星雲大師是位抱負甚大、志向甚遠,同時具有追求見性的菩薩之忍的性格,比較曹溪宗宗旨與佛光山宗旨的不同,再分析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將儒家的「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思想密切聯繫。
《地藏經》中的地獄管理法
佛教將宇宙眾生分為十法界,所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聖,後六者稱為六凡。精進修學善法得以成聖成佛;若是剛強罪惡眾生,屢屢造罪,只有下墮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受苦受報了。
「極高明而道中庸」——人間佛教對儒學的啟示
星雲大師辦教育,辦大學,辦電視台,辦網路,這些其實是非常「道中庸」的一種做法。因為按照傳統對佛教的理解,會覺得出家人不應該參與這些事情,但包括後來人間佛教積極地在全球建立各個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非常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方式。所以他的格局相比於其他佛教宗派非常的大,甚至是引領潮流。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香港中大演繹
擔任第一場討論「基調談話」主持人,與談人國立屏東大學古源光校長、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及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區域執行總監黃經國先生。 人間社記者黃慧莊攝 人間社記者 區麗儀 香港報導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香港中大演繹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香港鏡報、佛門網協辦的「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一連舉辦兩天,8月26日開幕禮於中大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主持人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與談人有中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香港鏡報副.....
青年星雲與戰後台灣佛教―以《星雲日記》所述第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為例
戰後台灣佛教,隨著大陸緇素來台,進入一個新的變局。中國佛教會(以下簡稱中佛會)於1950 年在台復會,在戒嚴時期壟斷管理佛教的權力,成為台灣佛教的最高組織。1952年首度改選,舉行第二屆全代會,以解決組織的法理問題,並進行權力重組。年輕的星雲大師(下稱青年星雲)參與了此次二屆中佛會全代會,於會議結束後,在其日記裡記錄了參與歷程,是與會者的一手資料。透過他敏銳的筆觸,可知當年修法角力之情況與核心權力轉移之變動。青年星雲於關鍵時刻,挺身化解背離僧事僧決的修法危機,有至為出色的表現。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的結果,象徵中佛會來台復會後,組織初步盤整有成,為日後發揮主導台灣佛教全局奠下立穩腳跟的基石,《星雲日記》為此一盛會留下重要的歷史見證。
佛光山大洋洲人間佛教「本土化」的主要成就
自1989年星雲大師首訪考察澳洲並成立中天寺以來,佛光山在大洋洲的人間佛教發展經過近30年的砥礪奮進,在諸多方面成就斐然,一派欣欣向榮氣象。在「本土化」方面,人間佛教立足澳洲和紐西蘭,殫精竭慮,鍥而不捨,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通過基礎設施、內部管理、宗教弘化、社會生活等四方面的多種途徑,已經取得多方面的可喜成就。第一,在道場建設方面有一些極具創意的建築。第二,通過佛教節日、宗教活動等對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第三,信眾的組織結構和精神面貌已經向更適應當地社會的方向發生變化。第四,在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創辦了南天大學,並努力培養海外弘法人才。同時,人間佛教的僧眾及其思想、人間佛教的理念和事業獲得當地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嘉獎,這也是「本土化」成就的重要體現。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到:「百年來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聯,歸根結底是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是古今中西的節點,人間佛教需要在世間開出新路。」 夏德美副研究員分別分析了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在制度變革的努力。太虛大師主要從僧伽制度、佛寺管理條例、僧伽教育制度三方面來進行制度的變革。在僧伽制度上,太虛大師指出教制革命的中心是要改革僧眾的生活、組織制度,建立起適應時代需要的住持僧團。在佛寺管理條例上,太虛大師注重對叢林制度的整頓,使寺廟制度能更適應時代。在僧伽教育制度上,太虛大師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佛學院——武昌佛學院,以及漢藏教理院,居功甚偉。星雲大師同樣從三方面對制度進行改革,一是總結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不侵犯,認為持戒就是修行;二是.....
星雲人間佛教應用於企業倫理之理論與實踐的探索
當代企業不道德事件層出,引發對企業倫理的重視,而企業倫理失靈是整體社會道德問題在商業環境的反映,應從整體社會的道德教化做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通行海峽兩岸,更向世界傳播,其道德倫理示導普為社會各界所接受,能為企業機構的倫理教育做出重要貢獻。星雲大師著述中富含對企業經營之環境倫理、社會責任、勞資倫理、職業倫理的精闢教導,深具啟發意義。企業運用當代管理學的智慧與技術,再結合人間佛教的道德倫理指導,形塑術德兼備的組織氣候,有利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