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空間實踐及意義—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
空間實踐是人在生活中對於空間的感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微觀、具體而又生動的實踐。這一空間中的生活既秉承「早晚功課」和「不作不食」的傳統叢林規訓,也秉持大師「共食、共住、共修,都是一家人」的理念,空間中的大眾以其身心體驗形成了經驗性的人地關係。大眾在實踐中,生產出空間意義、並形成內在的空間認同,將意義與認同的空間打造成「地方」。而這一「地方」秩序的維繫體現在:既有一定的信仰神聖因素,也有生活樸素情感的「禮物」流動,這是具有當代人間佛教特色的話語建構嘗試,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以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之一。
從生命的轉化看中國人間佛教的開展
本文以「生命的轉化」為主旨,就是為了說明無論是以宗教為本的佛教,或以哲學為本的中國思想都是以生命為主體,正視生命,強調生命,成全生命。而它們的方法也許各有不 同,但基本的特色,仍然不外於以心為主導,使生命往上提昇,由物質的、世俗的層面,提昇到精神的、德性的層面。 為了證明佛教在源頭上,就具有這個特色,所以本文特別從佛陀的生平和主要學說中去尋求這條線索。我們發現佛陀是真正的追求生命,才會出家到深山中苦修;真正熱愛生命, 才會回到人世來傳法救人。他是真正徹悟到「常」才說「諸行無常」;真正把握住「我」,才說「諸法無我」。他在自己生命結束時的那麼安詳自在,就說明了他心中很清楚的了解,他已把生命交給了人間。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以星雲大師的佛教思想為中心
佛教中國化之後,吸收了中國文明的「人間性」,以其對無常的觀照,對因緣的諦解,再佐以儒道兩家之所長,遂形成深具中國特色的「人間佛教」。唐代以後,「人間佛教」與中國文明毫無間然,於是滲入到文化的每一個角落,不管是神聖或是世俗、廟堂或是民間、文人或是市井,處處都可看到「人間佛教」無遠弗屆的廣袤影響。
人間佛教與儒佛交融——以太虛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在中國佛教界對人間佛教理論的完善和實踐展開過程中,體現了與儒學思想相融合的特點,雖然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曾經歷過儒學化的過程,但人間佛教再次關注到與儒學的思想聯繫,這種融合體現在諸多的方面,此文以比較性的方法,將這種融合歸納為七個方面,即人間佛教的人本特色與儒學的人本主義的融合、人間佛教的倫理思想與儒家的倫理觀的融合、人間佛教的「入世」品格與儒學的入世精神的融合、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與儒家的大同理想的相融、人間佛教的成佛境界與儒學的成聖理想的相融通、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方法與儒學的經權結合方法的相通以及人間佛教的實踐品格與儒學的重行傳統的相通等等,人間佛教這種儒佛交融特點有其重要的意義。
台灣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成立 開幕研討會隆重舉行
年都召開佛教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成立之後,相關學術會議也盛極一時。如今由佛大楊朝祥校長和南華大學林聰明一起推動的佛教研究中心,萬分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重視。 佛光大學楊朝祥校長說,佛光大學以人文社會科學爲特色,還有臺灣唯一的佛教學系博士班,有能力承擔重責大任。他說,歐美對於南傳佛教研究較多,但漢傳佛教的國際學術研究屬於弱勢,佛光大學在佛光山的支持下,成立和學院同樣等級的一級研究單位,將透過海外通訊研究員針對漢傳佛教進行跨國學術研究,持續透過國際研討會和發表論文,使佛光大學成爲國際佛學研究的重鎮。 星雲大師進一步說,人間佛教一切以人爲本,就是從出生、修行、說佛、成道皆在人間,就像當年國際佛光會成立的.....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議 今佛館開幕
議,對佛光山而言是無上光榮。 主辦單位代表之一的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涂險峰表示,中國宗教文學走過近百年歷史,但中國宗教文學理論體系並不夠完善,佛教及道教文學有深入探討的必要。他強調,中國宗教文學最具文學特色,有利於突顯中國傳統文學,然而中國宗教文學領域有無限探索的潛能,從冷門學科到今日有百位學者參與此次研討盛會,這是百年來無數前輩傳承的結果,一定會推出文學成果,更多的文學成就。 中央研究院李豐楙教授則談及,大師自年輕即對宗教研究及文學創作有所涉略, 另今日所有參加的學者都在創作宗教文史,我們在佛光山創造歷史,正如同大師在荒山創建人間佛國,這就是宗教實踐的創作,「準備好一支筆,開始要寫未來的宗教文.....
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論壇 西安西北大學召開
召開,海峽兩岸學術界、宗教界、文藝界、企業界代表同時參加此次論壇。 讓佛教走入人間 時勢所趨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演中曾說,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與儒、道兩家的融合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並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思維、文學藝術和風俗習慣產生重要的影響。幾個月前,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表《關於實施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體現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本次論壇以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為主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中所規定的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以來,趙樸初等佛教界領袖人物不斷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至.....
傳承中華文化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開幕
午舉行的開幕式上,妙圓法師首先代表館方歡迎大家的到來,向大家介紹星雲大師是揚州人,他捐建鑒真圖書館就是為了發揚佛教研究的功能。希望大家能夠充分運用鑒真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在佛學研究上,特別是人間佛教研究的特色。 程恭讓在開幕式致詞,從19世紀以來,在世界秩序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包括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被嚴重低估。寫作獎學金活動的主題是「傳承中華文化」,希望學生在論文研究的背後,透過這個活動能夠深入思考,重新評估中華文化、佛教文化的優異價值。 王雪梅期許大家透過這樣的活動增進學業,福慧雙修,做一個傳承中華文化的種子。唐忠毛表示,研究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鼓勵大家經由此學術活動,觀察佛教文化和現代社會.....
《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二)
星雲大師以佛法為體,文學為用,著書立作逾一甲子,解行並重的推動人間佛教的宗教實踐,學者譽為實用的佛教文學,因此,成就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共三千餘萬字,十二大類,五萬條目,種類豐富、論述多元,堪稱人類文化史上最巨大的出版工程。 2017年5月16日,佛光山在藏經樓主殿舉行《星雲大師全集》新書發布會, 並於當日下午,分別於藏經樓主殿及法寶堂舉辦《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禮請學者專家及社會賢達,談論大師一生的行佛事蹟。本學報特刊出論壇內容,讓讀者從不同領域,了解這套書的特色及對當代佛教與社會的影響,見證大師的智慧與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