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就理論與制度兩層面比較之,很顯然地可以看出:星雲大師佛教女性觀的特色與重點,大致上落在具體制度的實踐上。其理論見解多從人情事理角度著眼,較為感性動人。然此亦 為其「人間佛教」之特色,以不重理論,以重生活化、人間化為其宗旨,反而彰顯佛光山在叢林制度與組織方面的嚴密與健全。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觀,不論在佛教思想史上,或者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乃至當代宗教發展上,實居於承先啟後的歷史關鍵性地位。
煩惱與佛教的聖化—對現代主義的反省
工業革命後,人類成功地以其理性所開發的技術控制了自然,而技術的秩序,取代人類長期以來所熟悉的自然秩序,人的生活節奏,原和自然節奏息息相關,但這種自然的節奏,現在已為人所發明的機械所調節,自然的節奏不再被尊重。問題是現代人以技術、機械取代自然秩序,對自然及人自身都造成混亂。現代人對價值觀的冷淡是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很難相信現代人是沒有價值觀,因此更確切地說,應是現代人價值觀的「顛倒」。 不少學者,為人類的未來擔憂,以為人類的將來希望,唯有寄託於宗教。宗教在人類歷史中的記錄,並不一定是「佳績」,有時往往是壞的記錄,人類本身需要宗教,是目前宗教界共識,這種新宗教不但需要一份好的歷史記錄,而且須有開創性,並對世俗化的現代主義,既有針砭,又須有接著點。由此來理會,則不難看出,佛教確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
人間佛教是當代佛教的主流
本文旨在探討這樣一些問題:第一,中國佛教為什麼會走上人間佛教的道路?第二,如果說人間佛教發端於古代中國,那麼,它是否仍然適合於現、當代的中國社會?第三,從世 界範圍看,人間佛教的前景如何?
論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
宋代天台宗內部的山家、山外之爭,前後綿歷四十年,在過程上顯得極其複雜,所爭論的問題則涉及到經典及教義的諸方面。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之探索
對許多知識分子而言,佛教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這個問題至今還一直不斷地被提出來討論,而且是仁智互見,以下各種觀點皆有:是宗教、是哲學、亦宗教亦哲學、非宗教非哲學。甚至也有佛教界的長老大德認為佛教根本就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教育。以上諸家說法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偏執。綜觀而論,佛教的本質兼具宗教、哲學與教育的內涵。其實從語源及名相義理的脈絡來探究,現代漢語「宗教」一詞原本語出南北朝、隋唐之際的佛教典籍,而且其語意即涵蓋哲理與教育──「宗」者,宗旨,「教」者,教化;「宗」者,自覺,「教」者,化他──而與英文religion 一字的意涵不同。因此,佛教不但可說是十足道地的「宗教」,而且其教育精神、內涵與方法,較諸世界各大宗教,可說是最豐富的。本文以佛教的教學精神與方法為主題,同時論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發。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一、論布施波羅蜜的「自他受益」 二、論持戒波羅蜜的「縛脫關係」 三、論忍辱波羅蜜的「利衰之間」 四、論精進波羅蜜的「苦樂多少」 五、論禪定波羅蜜的「動靜一如」 六、論般若波羅蜜的「內外圓成」
法華經之弘傳者「法師」的詮義探研
《法華經》乃天台宗所依之根本聖典,智者大師依此經而深獲自內證,得法華三大部的名著問世,並且成為天台宗傳承史上重要之依據論疏。故研究之首先,必以此為目標。閱讀 之初,發現《法華經》的菩薩道,竟然是以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五種行門,作為其成佛方法,此為其他經典所沒有之特點(一般經典亦強調受持、解說的功德殊勝,但無此經如此明確點出,此五行乃成佛之要道),促使我想探討之動機。
「人間佛教」之意義
從歷史上看,佛教無論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是和當時的人類社會的福祉相關。中國佛教自二十世紀起,太虛法師首倡「人間佛教」,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到發揚光 大,由中國而走向世界,都是為了「在不同的時空因緣裏,秉持佛陀重視現生、示教利喜的本懷,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
宗密之後的華嚴宗
有關宋代華嚴宗法脈的探討,從三祖法藏、四祖澄觀、五祖宗密等的華嚴宗系統和思想,因為澄觀和宗密留有許多的著作,所以在研究上可順利進行,宗密以後的華宗因資料短缺,幾乎沒被研究。宋代的長水子和晉水淨源(一〇一一〜一〇八八)這兩位還多少有被研究,而真正要探究宋代的華嚴學,本文可作為開端。宋代的華嚴宗研究,作為承繼唐代的華嚴宗研究以及開啟明代以後一直到近代中國華嚴宗史的研究,估有其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期望今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能漸有進境。
探討人間佛教的「人」(二之二)
這位西藏吟遊行者的弘法方式非常具有人間性。他在西藏山間雲遊之際,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有牧羊人、強盜、因明家、家庭主婦、商人、國王、學者,甚至還有一位是瀕死的苯教信徒,苯教在佛教尚未傳入西藏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