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首創佛學碩士班
多人學佛,社會對佛教教育有很大的需求。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透過佛法消除生活種種的壓力,是佛學課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外國的大學也相繼舉辦佛學課程,學佛是時代的潮流及需求,期待更多人共同推動設立獎學金,方便更多出家人進修。 妙凡法師指出,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在陳劍鍠教授努力下推出碩士班,以漢傳佛教為主,深入研究佛教的歷史脈絡及各宗派和學派的思想理論。課程邀請多位佛學專家及權威任教,包括國際資深佛教學者蘭卡斯特教授(Professor Lancaster),還有專研天台宗、禪宗及佛教思想史的佛光山永本法師。 譚偉倫教授及陳劍鍠教授分別深入介紹課程內容,指出佛教沒有本位主義,歡迎任何人士修讀碩士班,.....
傳承中華文化: 第四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成功舉辦
浮現。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法化實踐和中國化歷程,在佛教史的角度看,即是佛教的偉大實踐。在這一實踐之中,佛教的人文價值正在充分凸顯,並且蘊含著以星雲大師為代表的人間佛教實踐者們,作為菩薩行者的般若與方便。 開題會首日共進行2場合計12人次的開題報告,並由妙凡法師、程恭讓教授、王雪梅教授和張靜之秘書長進行精心而細緻的評點。與會學子通過文史哲和社會科學等不同進路,通過討論星雲大師思想與實踐、人間佛教的佛理經典與現代轉型、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問題等議題,共同展開了人間佛教的歷史與現實研究。其中,人間佛教美學觀、人間佛教文學思想、人間佛教幸福指數的心理學調查等新鮮話題,與更高品質的研究計畫,一併成為了.....
佛光山與馬大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馬,也和其他國家建立關係,通過文化教育正確認識宗教所促進的和諧、和平意義。 覺誠法師說,佛光山在馬大設立研究中心,並非特地選擇,而是因為機緣到了。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希望此次合作能為同學帶來更舒適、方便的學習環境,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好的成果。 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透過ZOOM平台線上表示,非常榮幸代表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與馬來亞大學共同簽署諒解備忘錄(MOU),並向出席典禮者介紹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分布於全球各地的成員單位及主要活動,希望未來可以在學術交流、學生交換、佛教研究等諸多領域與馬來亞大學展開合作,利用機遇分享資源、共同發展。 林愛蓮致詞時表示欣慰,看到馬大和佛光山在.....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佛教具有多元的向度,這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在其信仰對象、經典(或教法)和修行法門上,都有多元性的表現。造成佛教多元取向的根本原因,在於佛教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表現在佛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完全「以人為本」,此所謂「觀機設教,對症發藥」。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最終造成了佛法內部「人本主義」的多元結構模式。在這種多元結構模式中,佛法與佛法之間既有並列關係,也有等差關係;而等差關係中又有「好―最好」等差關係、「方便―究竟」等差關係和「權―實」等差關係這三種。不過佛教的多元並沒有造成其內部的對抗和分裂,反而在多元的基礎上獲得了高度的和諧和統一,這就是法藏所說的佛法既是「一音」又是「圓音」。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關係— 以星雲大師之禪教詮解為主之論析
本文主要以星雲大師所倡導之人間佛教,其中有關禪教之詮解,如對於《六祖壇經》、《妙法蓮華經》乃至《維摩詰經》之詮釋與闡明,以論析星雲大師所開展之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義理之關係。亦即依星雲大師所提倡之「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之脈絡,首先從禪的不可說到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解,來對照彰顯大師說禪所具的開權顯實特性;其次則是溯源法華經教之慈悲度化、善巧方便與大師之「四給」的關聯,以具體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蘊含了從本垂跡的關係。再其次則以星雲大師最喜歡的維摩詰居士,具體而微地呈現星雲大師在當今社會中推行佛教在人間的自行與化他。本文期盼藉由上述幾個面向之論析,得以具體勾勒星雲大師承續傳統佛教,繼而開展出人間佛教,更進而堅信「人間佛教是佛教未來的光明和希望」的理路脈絡。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後一塊拼圖《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 Buddha-Dharma: Pure and Simple Vol. 6》於今年9月壓軸問世,將引領讀者結合佛教與僧信二眾的生活,認識人間佛教及其因應現代的各種善巧方便,期盼大眾採取實際行動、重新檢視修行。 《佛法真義》英譯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帶領國際中心知桐法師和美、英、澳、台、新加坡、比利時、馬來西亞等七個國家地區的青年翻譯團隊共同完成,再由人間佛教研究院知悅法師等人編輯審定,英譯人員遍及四大洲,展現超越地域與國界的集體創作精神。 《佛法真義6》是整套系列最後一部,用現代的詞語釐清信仰的本質,以及各種佛教行事與活動的真正意涵,例如.....
人工智慧與人間佛教之關係
人間佛教的發展本身就離不開日常生活和社會土壤,人間佛教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主流,能夠發揮其正面作用,正因為人間佛教是貼近現實生活,能夠面對並解答現實中的問題和現象的。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社會眾多領域帶來了震撼和衝擊,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全新境況,人間佛教不僅能夠回應和解答其中的糾結與困頓,更能借助新技術,幫助人間佛教的利生與弘法。本研究是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當下新出現的現實情況和生活情況緊密連的一次新嘗試。首先,重點整理當今人間佛教與人工智慧、資訊化技術相結合並應用的具體實例。其次,分析人工智慧對人間佛教發展的全球化、全時化、全民化效用,是善巧方便的體現。最後,作為人工智慧技術的主體,人間佛教之戒定慧能為技術社會中的個體提供安身安心之道,承擔倫理與責任。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念不僅在過去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居功至偉的貢獻,更能夠引領人間佛教在新的時代契機中發展自身,最終達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更鮮活、更深入的體認。
方便之道── 佛光山對大陸寺廟功能拓展的啟示
目前佛教研究多關注佛教義理、實踐,對於佛教寺廟功能的研究不多,且多注重寺廟建築、寺廟園林、寺廟空間分布、寺廟旅遊等等方面。這一點與寺廟在佛教發展中的地位不相適應。本文即就佛光山各道場的實踐來看其對大陸寺廟功能的拓展具有的啟示意義。
從《雲禪畫》之創作實踐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善巧方便
本文簡略述說在獨創《雲禪畫》的藝術形式,傳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過程中之所感所得,分別從禪之傳承、禪之意境、禪者的追求、畫家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通過星雲大師的禪話與歷代禪宗大德的偈語想結合,達到禪與畫、意與境、文與質的相融相生;釐清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通過星雲大師禪話、歷代大德禪詩、雲禪畫,他們的內容、題材、形象和形式諸構成要素的有機融合,以更自由地表現在無意識幻覺中所體悟到的人生和生活真象―佛性。繪畫成了大慧宗杲所宣導的「看話禪」,「試造文字不傳之境界」。 我在本文中還通過《雲禪畫》之造像技法、出離法、取像符號等技法的研究探討,勾畫了這樣一個「淡」的世界。我以為,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希望通過本文對《雲禪畫》的解讀,亦能略至一二。
梁漱溟與太虛的人間佛教之辯
宗教如何與社會相關?它們是對立還是和諧共處?這個問題在近代中國變得非常重要,也是宗教傳統主義者與宗教改革派的分界。中國思想家梁漱溟(1893-1988)主張佛教與社會要清楚分離,從而避免宗教淪為社會的激進批判工具。我們應先研究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最重要的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1890-1947)所提出的改革計畫,檢驗他的傳統主義立場,之後,我們將研究一場辯論;這場辯論一方是梁漱溟(1893-1988),另一方則是太虛大師、其徒印順法師(1906-2005)和僧團。梁漱溟將佛教視為一種純粹出世的宗教,反對利用佛教來解決社會問題,他反而提倡儒家思想,將它當作一種可以更有效達成佛教最終出世目標的善巧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