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華嚴經》入門——第二講《華嚴經》概說
先看《華嚴經》整體是怎樣的架構,可以很有趣地發現,《華嚴經》就像一場夢幻性的歌劇,只不過它的規模遠超過普通的歌劇。它的舞台依「七處八會」(七個場所、八次說法大會),從地上到天上,然後再回到地上的順序移動。真正的主角盧舍那佛,在每一個舞台中被無數的菩薩及諸天圍繞,從未說過一句話;而只是周遭的菩薩及天人一個接一個,上前歌詠、表白、表演。也就是,只有配角們在舞台上輪班演出,熱絡場面。
《華嚴經入門》第十二講:追求真理
〈入法界品〉是大乘經典的偉大宗教歌劇《華嚴經》最後的隆重一幕。本品是《華嚴經》最長的一篇,約占整體的三分之一,內容和現存梵文本《Gandavyūha Sūtra》幾乎一致,而相當於本品的漢譯經典《羅摩伽經》在西晉時代就已被譯出,從這兩點可看出,本品和《華嚴經》其他許多章品一樣,是一部原本獨立流傳的經典。《華嚴經》的編輯者將現成的大乘經典《Gandavyūha Sūtra》加在尾端,納入《華嚴經》之中。
《華嚴經入門》第五講:盧舍那佛的淨土
接著,《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拉開了第一幕第二場〈盧舍那佛品〉的帷幕,向我們展示了教主盧舍那佛如何成就其佛土世界。這一幕的開場講述的是,所有菩薩以及一切世界的王者目睹佛顯現的奇蹟,不禁凝神思索:「究竟佛的世界、佛的實踐,其內涵是什麼呢?」佛即刻洞察眾人的心思,於是自唇齒之間放射光芒,借助這片光芒的照耀,諸菩薩們的眼前示現出蓮華藏世界。
東亞佛教學術共同體與人間佛教
二○一三年,佛光大學創立的「佛教研究中心」聚集了日本的佛教研究大家木村清孝教授、台灣的佛教研究大 家萬金川教授和大陸的賴永海教授等,顯示出廣召天下英才、共囊盛業的胸懷和願景。
東亞學者齊聚 學術交流談佛教開展
圖說:綜合討論由武藏野大學教授田中賢信做主題場次評論,右為本專題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木村清孝教授。 人間社記者心均攝 人間社記者 知清 日本山梨報導 東亞學者齊聚 學術交流談佛教開展 「生活佛法化,佛化生活化」、「將佛法帶入人間」不只是口號,在高知識份子的世界裡,也是一條重要的生活準則。由鶴見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暨台灣佛光大學佛教研究院主辦、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及本栖寺協辦的「東亞佛教的形成與展開學術研討會」,7月4日至5日分別於鶴見大學及日本佛光山本栖寺展開。 研討會中,來自東亞、美國.....
峨嵋山為什麼沒有土地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