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 圓桌論壇登場
會會長鄺美雲院士為主禮嘉賓。 人間社記者黃慧莊、葉偉炳攝 人間社記者 區麗儀 香港報導 「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 圓桌論壇登場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等單位,4月16日聯合舉辦「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圓桌論壇。開幕典禮在中文大學舉行,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持,邀請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及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秘書長永富法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以及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為嘉賓。來自中國、台灣、韓國、泰國、澳洲、澳門及香港18位專家學者及宗教人士,就相關論題展開對話交流。 首日論壇從「就『生.....
首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於宜興大覺寺舉行
;房子有空間,才能建立講座。6)幸福信仰:佛教是脫苦、救苦的,是追求幸福安樂的宗教。 此外,與會學者並就人間佛教各個面向,請教星雲大師,如「持戒與契約的釐清」、「對大陸人間佛教有何評價和寄託」、「中國基督教未來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大宗教,佛教、道教應如何做來面對」等各種問題交流。 隨後由賴永海教授以「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進行第二場主題演說。賴教授強調,當代的佛教,不管是佛教界還是學術界,所具有的共識就是:1)人間佛教是現、當代漢傳佛教的主流;2)星雲大師是現、當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教授並表示,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不但讓佛教復興,起死回生,對於兩岸和平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台宗的教學基礎。《摩訶止觀》 象徵禪與哲學的統一,無論在禪學或哲學都創下重要里程碑。 永本法師譬喻「止觀」在修學次第上像爬樓梯一樣,每個層次非常清楚。禪法像搭電梯,境相不清楚。若不以止觀為基礎,直接修中國禪法,恐怕在層次上不容易清楚明白。 一般人都認為成佛遙不可及,但《法華經》卻說「成佛非難」。永本法師例舉久遠釋迦的無盡菩薩行是實踐的典範。而藥王菩薩是空觀實踐;常不輕菩薩是假觀實踐;觀世音菩薩是中觀實踐。從人間佛教角度,星雲大師要大家直下承擔「我是佛」。這是基於佛性的因地,人人皆具清淨、平等、智慧、慈悲之本性,透過行佛的實踐,不斷自我修持,逐漸顯發佛性而解脫,完成佛性的果德,認識自己,並妥善應.....
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
從「歷史視域」、「現代性視域」、「中道視域」與「中國化視域」這四大視域出發,可以較為全面系統地理解人間佛教的本質與內涵,並有助於釐清人間佛教不被人理解的一些問題。從整體佛教史的歷史視域來看,佛教的「人間性」一直存在於佛教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是佛陀本懷的應有之義,因此可以說「廣義的人間佛教」貫穿了整個佛教發展史。從現代性的視域出發,我們看到佛教界特指的、由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身處「傳統」與「現代」轉換的特殊歷史時代,這一現代性背景賦予了近現代人間佛教的具體社會性內涵。從中道的立場出發,可以熄滅眾多關於人間佛教的爭議性話題。人間佛教雖立足於人間,卻願景於超越,因此人間與非人間、生與死、苦與樂、消極與積極、虛無與增上,乃至人間佛教與其他類型佛教,皆可圓融於中道之中。從中國化的視域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人間性」既是佛陀的本懷,也根植於中華本土文化的基因與血脈之中,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形態,其本身就烙印了佛教中國化發展的軌跡。
現代人的精神困境與星雲大師的 《治心百法》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讀後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時進行。分論壇1A場次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主持,發表人有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南華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何建明線上發表。 首先由呂凱文教授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之學術詮釋與省思〉,強調此作品不但可作為宗教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化及跨文化文明互鑒等相關議題的核心文獻,更為上述這些領域的實際落實提供文獻上的印證。在現代社會逐漸面臨宗教邊緣化與碎片化的趨勢,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正開闢出一種能夠「以宗教倫理引導現代生活」的力量,不但展現人間佛教對現代文明的積極回應.....
從金輪仁王到金輪法王 ──釋迦族魚王到甘蔗種的種族變遷軌跡
本文為「佛教與海洋文明」連載專欄第一篇,論及釋迦一族從魚王到甘蔗種法王的變遷軌跡。釋迦族從創世到衰落經歷了數百代,強盛時盛行的是民主制度,創造了金輪王時代輝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釋迦族已經衰落,聖城迦毗羅衛城讓琉璃王滅掉。釋迦族世俗的金輪仁王的身分,轉換到宗教的金輪王法王的釋迦牟尼佛身上,聖人佛陀創立佛教,其場域超過了迦毗羅衛王朝,其聖王或法王的地位及其歷史影響超過歷代前朝,延續2500餘年仍然沒有衰滅。
自利利他 僧伽的雙重責任
中國佛教經歷隋唐時期的輝煌,漸趨頹勢,降至清末,烽火不斷,民不聊生,不少出家人不得不以「超度亡靈」的法事活動為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呷教的和尚」,佛教也被人們誤解為「超亡送死」的「死鬼佛教」。太虛大師對此怪異現象有如下評說:「此我國僧尼百年來之弊習,而致佛法不揚,為世詬病之一大原因也。」
當代馬來穆斯林的佛教建築文化
本文旨在以清真寺為例,一析傳統佛教工巧明在今日東南亞馬來穆斯林社區的延續與發展。按傳統馬來社會對佛教的彌奴山(須彌山)世界觀進行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詮釋與結合,從而呈現三層式彌奴山型屋頂的佛寺與後來伊斯蘭教化的清真寺建築造型,形成了東南亞特點的佛教建築文化。至少從十三世紀開始,上述三層式彌奴山型建築先後形成了學界所辨識的傳統本土型、中國糅合型和後現代主義型三種子類,既為今日清真寺建築所延續,也為現代馬來穆斯林所自覺與傳承著。佛教建築文化之得以在現代馬來穆斯林社會繼續存在與發展,不能不歸功於後者對佛教建築所做出的伊斯蘭教化的相容詮釋與調整,從而使歷史文明的連續性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