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包容性及其思想內涵
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山的弘法事業,洋溢著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不是單純停留在人間佛教理論的探討上,而是進一步把人間佛教付諸實踐,甚至推向五大洲,使人間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使得人間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在關懷眾生、奉獻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
一般人常會注意到星雲大師所建立的佛光山系統之宏偉,誠然,佛光山如今全球近300個道場,橫亙五大洲,這種實業成績,前無古人,稱星雲大師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偉大的佛教實業家並不為過。但星雲大師的特色之處,不只於此,而在於他為佛教開出一條不同以往的判教原則與修行方法―立基佛陀本懷,實踐慈心三昧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禪學理念探析
「禪」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對於禪的內涵、禪的智慧、禪的實踐以及禪的目標的解讀,構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探究星雲大師對禪的內涵、智慧、實踐以及目標的闡述,明晰星雲大師的禪學理念,可從一個側面展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理論內涵及特質。
人間佛教的展望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
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的開山宗長,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其己任。在多年的弘法利生的實踐中,星雲大師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人間佛教的思想。在星雲大師看來,建設人間佛教要落實到實處,就是建設人間淨土,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轉變為清淨、光明的人間淨土。要將五濁惡世變為人間淨土,那麼就需要從淨化自我的心靈入手,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唯心淨土的理論更為重要的是,世人應該發起慈悲之心,以悲願度化眾生,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救苦救難。世人能夠以此為基本的理念,在落實到具體的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動中,那麼人間的穢土就會在眾人的努力下逐漸變為淨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教方式的特色
佛教在當今社會的傳播不及基督教積極,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傳播方式過於傳統,傳教地點受制於山林和寺廟,不能像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樣走進城市,走近大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有力應對了這一挑戰,他對佛教的傳播方式進行了人間性、藝術性的革新,已經使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入家庭,從僧眾走到信眾,從談玄說妙走向實踐服務。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在全球廣泛傳播,得益於其人間性、藝術性傳教方式。人間性的方便傳教方式推進了佛教向世界傳播。人間佛教以音樂、書法等藝術形式傳播,大大增強了人間佛教的感染力,藝術性的傳播方式使佛法充滿了現代活力。
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八大人覺經十講》是星雲大師早年一部重要的講經著作。本文則是作者「以智慧開悟及生活引導為閱讀的態度」,對於大師這部早期講經著作的解讀。
人間佛教的文學觀與天台思想
本文是作者另外一篇文字〈深情的大師─略論星雲大師的詩與人間佛教〉的姊妹篇。作者在本文中主要的重點是思考人間佛教文學觀何以可能的問題。文中把慈悲與一念心關聯起來,認為一念心這樣的意向性概念,給了慈悲一個可能的詮釋空間,那就是很可以把悲心的內涵賦予一念心,而成為一念心的基本內容,一念心既然是個陰識心,這陰識心就不必排斥像悲心這樣的情感性的概念,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解決悲心的義理難題,同時也可說佛菩薩都是不捨眾生的。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解決佛教文學觀的基本問題,同時為人間佛教的文學觀找到義理的支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