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中的具身倫理與生命秩序—以星雲大師生命權利思想為中心
在面向社會性、人間性和生活性的佛教現代化發展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宣導的「生命權利」和「眾生生權」等超越性倫理關懷,既適應了文明轉型與身份敘事轉化,也是身體倫理和社會現實生命需求的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提出的「下一個是生權時代,重視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發揚了生命和諧、歡喜與超越的積極因素,人間佛教修行的身體實踐則推動了人們敬畏心態的形成, 以佛教關於生命之果報輪回的敬畏作為仲介,通過對因果、緣分、生命、規則等倫理實踐,轉化生成為一種穩定化的生命倫理秩序,進而使得對因果的敬畏和生命的關懷最終成為了現代文明秩序的核心構成。敬畏心態是社會倫理、良心和道德形成的基礎,沒有敬畏,社會的道德、良心、文明秩序也就難以生成。由此,個體的、具身化的敬畏和群體的、社會的敬畏,是佛教在人間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對於生命主體的自我覺悟和 解脫,對於生命自由、生命權利實踐與人們對現實生命需求的滿足都具有重要意義。
臨濟義玄與星雲大師之中國禪宗理念在其當代社會的應用
臨濟義玄(?-866)與佛光山星雲大師(1927-)的年代雖然相隔逾千年,但他們在社會裡,同樣創新地應用禪宗教義幫助發掘人的良善本性,並為當前的生存境況創造超越的價值。二位宗教領袖不僅在迫害中倖存,也將自己的信仰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本文研究二位大師將禪宗教義落實在他們所處時代的困境和因緣條件的歷程,尤其著重在回顧義玄、星雲大師如何運用前輩的教誨,改善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並以大家聽得懂的語言,融合現實生活與信仰。
中觀辯證法與解脫
解脫即超越痛苦,妄想分別之止息. 「至善」的解脫是一種心靈,精神的解脫,不同於一般所謂的「自由」. 中觀學派以精神的醒悟在了解「苦」為深刻,遍在的; 解脫為「平等」,一切眾生皆可證得佛果. 在中觀的修行法門中,將舊有戒,定,慧三學擴充為六波羅蜜,又以具「空」之般若智慧與慈悲眾生之「菩薩」,代替舊有小乘思想中消極止息煩惱的「阿羅漢」,並將心靈層次分析為不同的「十地」. 中觀學派認為辯證法之空諸見,可改正吾人對真實的錯誤印像,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中觀學派的涅槃觀中,認為有漏法到無漏法間的進昇只是知識論上的轉變,而非存有論的; 是吾人對「真實」之態度的改變,而非「真實」本身在轉變. 另一方面,涅槃與世間並無差異. 涅槃不是「有」,也不是「非有」,而是捨離「有」與「非有」等等惡見。
本懷同感與人間神顯—現象學視域中的「星雲戒學」研究
自由化、制度化、人間化的「星雲戒學」超越了形上化、禁欲化的傳統戒學,成為化解傳統戒學所遭遇之時代危機的戒學新形態。就內在維度而言,強調將佛陀本懷內化於自身,並在當下生活情境中重構自身,達到佛陀本懷的切身化狀態的「本懷同感」,是「星雲戒學」的根本視域,「因時制宜,時開時遮」與「止惡行善,饒益有情」,是這一視域在制戒原則與戒學精神方面的具體呈現。就外在呈現而言,人在日常持戒活動中,可以達到自利利他的「人間神顯」狀態,即持戒所達到的上手狀態,而犯戒與懺悔,則構成陷入非本真狀態的持戒人自我救贖的內在機制。就終極境界而言,「人格完成,菩提圓滿」是「星雲戒學」的「理想型」。另外,本文還探討星雲戒學與定、慧學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關係。
中國大陸佛教的現狀與未來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已近二千年漫長歷程,經最初幾百年的介紹接納,至東晉植根於社會,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它吸收本土文化的營養,不斷進行漠化,與儒、道二家鼎立於世,作為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撐起中華民族的精神架構,其祥和社會、淨化人心之功,不可磨滅。
中美文化講壇系列 紐約佛光人共享佛法傳遞的喜悅
我們遠離憂悲苦惱,而是要實現內心的轉變。面對挑戰,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現實,並反省自己的信仰根基,培養堅定的信心。」妙光法師為其解惑道。 趙元修以《金剛經》為例,強調將它作為修行的指南,能幫助修行者認識和超越外在的假相,見證真理。星雲大師的教誨使他認識到推動女權平等的重要性,激勵他把佛法融入社會,推動文化、教育及慈善事業。他鼓勵每位佛光人肩負起服務社會的責任。 分享佛法給他們帶來的喜悅與改變時,妙凡法師強調「煩惱即菩提」,擁抱菩提之前,必須先學會擁抱煩惱。他認為,持之以恆的修行能使人達到「無我」的境界,實現無限的可能與希望。妙光法師則鼓勵大家珍惜生命中的「善知識」,這些正面影響的事物是修行路上的寶.....
奧斯汀香雲寺中英文講座 尊重慈悲待人好
。知悅法師分享學佛以後領悟到轉念的重要性。當困難來了,最怕被習氣阻礙前進,要學習快速的轉念,來提升自己的適應力。知桐法師分享透過禪修察覺內心的我慢,提醒自己,同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透過佛法的力量改變和超越,轉換成歡喜的力量,推動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行。 三位法師風趣幽默,妙語如珠,現場的佛光人無不佩服其卓越的翻譯能力和對佛法的深刻理解。演講結束後,信眾紛紛上台與三位法師歡喜合影,簽名留念,講座在一片歡樂和法喜中圓滿。 最後三位法師特別撥冗與翻譯組進行座談,並傾聽大家在翻譯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議平時練習中不要中英參雜及過度思考,透過在早晚禪修中練習專注力,打開耳根來學習,與會成員無不受益匪.....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香港中大演繹
總裁林國才,向百餘名與會人士發表對主題的見解。 陳劍鍠教授引述星雲大師的開示:「錢財不是毒蛇,而是可以作為淨財,成就事業和願心」。教授指出,任何企業都須要講求利潤及效益的最大化,「佛商」追求利益必然有超越功利的「佛道」作為遵循依據,將所獲取的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成就企業的最大價值,付出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就是佛教研究中心所關注、研究和推廣「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的用意所在。 梁元生教授認同星雲大師的觀點,「最好的管理是內心的管理,心正一切正,心淨一切淨,心善一切善。心是萬物之本,把根本管理好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李焯芬教授指出,「社會企業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
危機與轉機——以澳洲人間佛教為主要觀察對象
本文係《人間佛教知識論及價值觀》系列論文之第3 篇,前兩篇1 已考察了佛學與現代科學的暗合,考察了佛學分類體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哲學等人文學術知識作為「內明」依據的可靠性。本文依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及太虛大師早年相關論述,並從大文化視角觀察全球各主要文明實乃不同的文化傳統,進而,力圖闡明囿於傳統之思惟的可畏,但傳統應繼承且可超越,傳統之無形中源於群體又再塑了群體,正如形成好習慣能重塑個體;強調在當代多元文化社會中,對待自身傳統與不同傳統都應擺脫盲目,喚起自覺;指出人類特有的絕大部分價值衝突並不源於價值觀喪失,恰恰源於價值指向顛倒;並提出了兩方面的解救之道:加強不同傳統之間的交流,不斷深化多元文化彼此間的可靠理解;展開具有超越性的佛陀教育;尤其是指出了打破文化傳統隔閡,實現人間佛教在全球本土化之知識路徑。
主題演說之二: 佛法智慧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星雲大師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我的理解,不是說你信佛、拜佛了,佛菩薩就會幫你處理許多事,幫你解決許多問題,而是說,學習了佛法,掌握了佛法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許多用一般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 對於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我自己曾有一個總結,認為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用佛去開啟人生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