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間佛教當代走向
與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及海內外30餘位碩博研究生與線上100多位聽眾出席與會。 張文良分享人間佛教研究的方法論,從樹立學術志向、人間佛教的問題意識和人間佛教研究方法論三面向展開。他認為學術研究要樹立堅定的學術志向,哪怕暫時遇到困難,也要不忘初心。其次要在學習中培養問題意識,以「小題大作」為原則,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鼓勵同學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找靈感。最後強調在佛教學術研究中,不但要認識佛教的真理與神聖,也要有客觀的學術態度,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在研究過程中全面了解相關研究,對前人的研究進行批判性的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點。 關於人間佛教當代化的問題,李四龍提出,應當重視佛教.....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開展人間佛教新思維
是一個前瞻性的活動,為日後人間佛教文獻的累積做出實質貢獻。 佛光山退位心定和尚在課間也應邀為參與題報的青年開示,勉勵學子從研究中進一步肯定人間佛教為佛陀弘法的本質精神的落實,以及將認識佛教基本義理視為學術研究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時也透過改編的梵唄唱誦,帶領青年人從「佛光山工作信條」及「佛光四句偈」中認識人間佛教於生活實面的落實。 此次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為期3天,課程中除了讓青年輪番上陣題報,更安排專題演講及學術論壇等精彩課程,讓參與題報的青年從當代學者的論述中,攝取更昇華的研究知識、嚴謹完整的研究方法以及鮮明脫俗的思考理路。 圖說:程恭讓教授。 人間社記者楊小萱攝 圖說:人間佛教寫作獎.....
人間佛教的理論淵源與理論建構
人間佛教作為二十世紀至今佛教實踐的重要思潮不僅在海峽兩岸而且在全球均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思潮的產生與人間佛教諸多宣導者因應社會轉型改變山林佛教、經懺佛教現狀密切相關,其理論依據自然是佛陀的言教,其旨趣是回到佛陀的本懷;在人間佛教行者的實踐中,他們也因應具體的時空環境開展理論建構,並呈現出不同的宗風。因此,人間佛教的理論淵源和理論建構,不僅是教界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學界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命題。
日本的「臨床宗教師」及對現代佛教教育的啟示
日本的臨床宗教師,是指在受災地區、醫療機構、福利設施等公共場所從事心靈救護的宗教教職人員。這一職業的出現,始於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佛教界的救災活動。為培養能夠從事社會服務的教職人員,東北大學在2012 年設立了「實踐宗教學捐贈講座」,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龍谷大學、武藏野大學、愛知學院大學、高野山大學、種智院大學、上智大學、鶴見大學等大學也相繼開設了相關課程,培養臨床宗教師。日本臨床宗教師會還制定了「臨床宗教師倫理綱領」和「臨床宗教師倫理規約」,規範臨床宗教師的行為。日本臨床宗教師的出現給當代佛教教育帶來諸多啟示,包括佛教教育必須面向社會,回應社會的精神需求;佛教教育的內容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更新;佛教的學術研究也須從純粹的「古典佛教研究」走向相容「應用佛教研究」。
六朝佛教史研究的現代途徑初探——以後秦姚興的政治與佛教為例
佛法不離世間,隨著時代環境的轉變,而有相應的契理契機之展現。佛教現代化學術研究,理應隨著現代人文社會科學之發展,而有進一步的探討架構、論究方式。因此,一千五百年前的六朝佛教史研究,以現代學術研究途徑去探討,也許更能呈現當代面貌,並賦以精確的意義。本文試圖以後秦姚興(三六六-四一六)的政治與佛教為例,結合佛學與現代社會科學的觀點,嚐試做初步的探討。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會在台日漸盛行,從南朝發展的法會儀軌和藝術圖像,其歷史意義、在台演變,值得深入研究,感謝佛光山提供研究平台,尤其這次邀請到研究漢傳佛教的韓、日、美學者與會,兼具道場儀軌、藝術展示和國際視野,一定可以為學術研究帶來新契機。 「這場會議的議題,不僅有學術、藝術價值,更具現實政治意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感性指出,西方國家正因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出動軍機轟炸反擊,勢必傷及許多無辜百姓;相較之下,眾人此時此刻齊聚佛光山共同研討以度化眾生為目的的水陸法會,格外能感受佛教的溫暖與慈悲。 田青表示,恐怖攻擊出於複雜的宗教衝突,更能彰顯佛教的慈悲救世思想。他認為,只有佛教可以拯救生靈塗炭的世界,.....
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
二戰後,台灣佛教與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及香港地區的佛教,往來非常密切。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台灣佛教在對外弘化上更趨積極,尤其是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等四大教團,在這些教團對外弘法地點的選擇上,香港也成為他們前往開拓的地方。相較於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在香港的弘化活動更見積極。佛光山自1983 年在香港創辦「佛香精舍」,隨著信徒求法日多,各類弘法活動日益增加,乃於1991 年在窩打老道設立「佛香講堂」。之後,為擴大對信眾服務,2010 年於九龍灣億京中心設立「香港佛光道場」。又,為讓「人間佛教」推向高等學府,自2005 年4 月,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積極推展各項學術活動。本文以「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為題,探討佛光山是在何種因緣到香港建立道場?如何展開其各項弘化工作?全文從:從「佛香精舍」到「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在香港展開的弘法活動、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推動佛教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文末則就: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法師、佛光山香港各道場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關係、對「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未來發展之觀察三項,做了相應的說明,冀以呈顯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特色。
佛光山模式的親緣性個案研究—以成都普照寺為例
本文從佛光山與普照寺的親緣性入手展開研究。在第一部分,文章結合過往學術研究,從領袖、組織、聖所、傳播系統四方面,重新釐訂剖析了佛光山模式。在第二部分,文章通過歷史梳理以及田野數據再現了普照寺受到佛光山影響,而展開都市文化弘法行動的緣起、經過、實際呈現與當下收效。在第三部分,文章從佛光山模式出發,給出普照寺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最後,文章通過分類,反思當下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研究,再結合本文為例,提出第四類研究的設想。
開創佛學數位革新 《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正式發布
20個國家地區,近200名中外學者、教界代表、英譯計劃成員等線上出席。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開創佛學數位革新 《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正式發布 吳疆教授強調,數據集是佛學數位化的骨幹與靈魂,對於學術研究很有助益。 《佛光大辭典》英譯計劃自2014年底開始啟動,歷經十年耕耘,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7月30日隆重推出「《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發布會」,發布會上首度對外開放《佛光大辭典》英譯版,推出5000條精選英譯辭條提供測試,並邀請《佛光大辭典》英譯計劃最高學術顧問蘭卡斯特教授談及英文版翻譯緣起及過程,共15個國家、近200名中外學者、教界代表、英譯計劃成員等線上出席。 在總召集人佛光山.....
佛教的學術研究和大學教育
佛教是一種宗教,但它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學科領域極為廣闊,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當代的大學既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又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無論是從育人方面看,還是從研究方面看,對佛教都應給予重視。一個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對佛教的學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較有文化素養、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學人,對佛教的一定程度的瞭解也是應當具有的。本文側重對佛教學術研究的現代化問題和大學教育中的佛教課程問題簡要地提出一些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