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佛教現代化及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了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他立足於現代人生,結合現代人的根機,將佛教的思想和精神以現代人熟悉和樂於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因而他極力宣導和實踐具有人間進取性、積極樂觀性、喜樂性、利他性、普濟性、生活化、大眾化、事業化、國際化等特徵的現代人間佛教。與印順法師偏重於理論論證和辨析性的人間佛教風格不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更為傾向於綜合、圓融與實踐。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以人乘佛教為基礎,以大乘般若空觀中道思想為眼目,以大乘佛教法界圓覺學尤其是禪淨二宗為歸趣,以建立人間淨土為目標。星雲大師是以人間佛教融貫五乘佛教,並且試圖將人間佛教的精神落實到現代社會普通一般人的生活之中。
歷史義理 相得益彰――評《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說人間佛教代表了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國際化形態,代表了漢傳佛教未來的走向,代表了與日本批判佛教以及歐美參與佛教有著重要區別,但同屬佛教現代轉化過程中重要的表現形式,教界學界恐怕都不會再有異議。同時,雖然有此共識,但無論從一百多年來人間佛教發展的歷史進程而言,從一百多年來為佛教現代化努力的眾多僧信大德而言,還是從現代人間佛教各道場的實際發展狀況而言,甚至從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趨勢而言,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未來的實踐發展以及研究都仍然是多元的,因此「人間佛教」這一概念都更加描述佛教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各種現代化的形態、各現代化的道場所建構的理論以及實踐形態之間,擁有一定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而不是指現代佛教明確擁有著共同的現代實踐形式或共同體現了一定的佛教義理。一方面,多元的人間佛教格局的發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學界對於人間佛教的研究也呈現出多元的格局,無論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各位僧信大德的專門研究,還是對現代著名的人間佛教道場的研究,成果都非常的豐碩,出現了多元的解釋模式和詮釋取向。
佛法弘傳的新平台—從「佛光衛視」到「人間衛視」看人間佛教的國際化
人間佛教與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國際化
人間佛教最為突出的成就是實現了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人間佛教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均期盼在回到佛陀本懷的前提下,用現代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弘傳佛法。如佛光山星雲大師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便提倡佛教隊伍的改革、佛教生存方式的改革、佛教組織的改革、佛教制度的改革、佛教戒律的改革、佛教弘法手段的改革、佛教教育的改革、佛教文化的改革、佛教弘法的國際化。
人間佛教的未來——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星雲大師六十餘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宣導、實踐、推動、落實人間佛教,講求人間現世,積極推動「人間佛教」,期望在永續的教化過程,完成建立人間淨土的弘願。大師說:「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是一個菩薩的道場,……以菩薩慈悲為共願,結合僧、信二眾的力量,將這個五濁的娑婆世界,建設成清淨的人間淨土。」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修行方式——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社會學分析
由星雲大師開創的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佛教弘法史上的重要變革,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五戒十善、三好四給、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禪淨中道等理念,契合了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它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修行方式,改變了人們對佛教「苦行僧」修行的刻板印象,吸引著眾多信眾加入到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和時代性的快樂修行中來。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看,人間佛教的盛行表面上看是佛教的「世俗化」,但它和歐美基督教的宗教世俗化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以佛法圓融社會、以俗世參悟佛法,將出世和入世完美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佛教弘法史上的一次躍升,菩薩道即為人間佛教的核心所在。
「至福」與 「圓滿」——「人間佛教」的跨宗教文化整合與歐洲「佛光會」的使命
在當今全球化加劇、跨宗教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現代性」面臨危機,其合法性不僅遭受質疑,且需要在一更大的全球文化視角下審視。職是之故,在當代處理東西方思想文化之整合,對中國思想傳統予以擴解之時,我們當有一新的思路與一更宏大開放的視野。對此,由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我們作深度的理論反思。如果我們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定位不限於其對明清「經懺佛教」形態的反思,而更著眼於其對漢語佛教空間場域形態的突破,則在很大意義上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成功,乃是緣於其自覺或不自覺地展開了一有效的跨宗教文化整合,參與到全球文化的建設發展進程中。換言之,「國際化」是人間佛教的必然發展。即如星雲大師所說,「我們成立國際佛光會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在人間」。就此來看,相對於現代新儒學,佛光山「人間佛教」之思想建設自有其特別之考慮。
從《人間福報》「讀報教育」探討佛教的 社會教化功能
關於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兩點思考——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在第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我談到了「以人間佛教回傳印度,開創佛教全球發展的新局面」的問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研究,從表面上看,是聚焦佛光山在印度現有的傳法中心及其法師,記錄並分析其在印度的傳法活動、傳法方式、內容、特點和特色,從而與歷史上佛教向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傳播經驗進行比較,進而對「傳播與回傳」的理念、機制和影響進行研究。
人間佛教的展望
本世紀二○年代後期,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針對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積弊,提倡以重視人生和改善人生為基礎的人生佛教,為此而奮鬥了一生。此後,太虛大師的弟子和受到他影響的人們,又進而提出強調社會現實性的人間佛教的思想。進入八○年代,海峽兩岸的佛教界和其他華人居住的地區,都積極提倡並且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人問佛教的提出和付諸實踐,代表著中國佛教已進入新的重建過程,正在適應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展望未來,人間佛教將怎樣發展,呈現怎樣的面貌,對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僅據所掌握的部分情況,從史學角度作些預測,並以此向專家讀者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