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 人間佛教實踐與影響
山港澳地區總住持永富法師、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 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攝 人間社記者 吳志榮 香港報導 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 人間佛教實踐與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2-3日分別在香港佛光道場及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永富法師主禮首日開幕式,8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來自12個地區50多位學者及法師發表論文演說,探討人間佛教在.....
論佛光山清規的特色及其時代意義
就當前人間佛教理論建構與實踐展開的佛教取得的發展,星雲大師及其開創的佛光山教團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係世界之所共睹。本文從「組織和制度」的角度,研究僧團與清規的關係,就佛光山清規的歷史源流問題,筆者在清規發展的脈絡底下,旨在說明清規的編撰是佛教因應時代的呼喚所做出的反應,它深植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等歷史條件中,目的在解決特定的問題;佛光山清規的產生,一方面來源於星雲大師各個時期的人間佛教實踐,並貫穿在半個世紀以來佛光山教團横、縱發展全過程,其編撰形式和內容與過去的清規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特色主要體現在規範對象、核心價值和目標設定上,體現了清規的時代性格。佛光山清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也反映了以星雲大師為首的佛光山教團,在探索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開拓性嘗試,對於探索佛教的未來和發展,扮演獨特的角色,並發揮出重要作用。
淨土念佛法門在當代臨終照顧場域的實踐 ――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
「三根普被」的淨土宗念佛法門是佛教徒歷來最普遍受持的修行法門。將念佛法門歸於「易行道」的看法是原因之一,但是人們對輪迴轉世的信仰與生死解脫的關懷,則是更為重要的修行動力。在台灣安寧療護體系中,由佛教法師擔任的臨床宗教師在將佛法融入對臨終病人照顧的過程中,念佛也是主要應用的法門,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為求善終,不僅病人被引導念佛,家屬往往也加入臨終助念的行列,而形成現代華人社會臨終照顧場域,極具人間佛教實踐意義的現象。然而,臨終念佛的意義何在?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間佛教意義何在?在參照臨終病人念佛的實踐經驗下,淨土經典的相關論說又應如何進行現代意義的理解?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可以活化吾人對佛教經典的意義理解,也可以為人間佛教的當代實踐增添一筆註腳。基於以上問題背景的思考,本文嘗試從台灣安寧療護的宗教實踐中,建立一個吾人對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以此揭露臨終念佛之人間佛教意義的思想線索。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次題演繹論述:一、臨終時刻的神話處境;二、替代涅槃的淨土;三、從臨終視域發現淨土的意義;四、臨床案例的演示。最後,以臨終念佛的人間佛教意義,以及後續深入研究方向的呼籲作結。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更要用做的。例如建寺廟時,要以人為出發點,落實人間佛教。大家都知道佛光山的道場有三多:人多、椅子多、廁所多,這「三多」正體現了為大家服務的宗旨。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次研討會舉行專題演講,闡述對人間佛教實踐的看法。大師談到他的文學創作都是被逼出來的,小時候覺得自己要用功,就用廢紙編寫《我的園地》,題材有詩歌、論議、散文;後來辦雜誌要提供稿件,就寫了《玉琳國師》、《無聲息的歌唱》;而為了供應4家電台每天的廣播,通宵不睡寫出《釋迦牟尼佛傳》;創辦《人間福報》後,帶頭寫稿從「迷悟之間」、「人間萬事」、「星雲法語」一直到「星雲禪話」,至今十多年了,沒拖過一天稿子。一生沒有拿過薪水、稿費,認為「忙.....
修持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德 —星雲大師的社會修持理論
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重新梳理並且整合了佛陀的超越智慧,運用現代化語言詮釋佛教經典,反思現實社會,提出「發心與發展」以及「自覺與行佛」,作為人間佛教實踐與修行的法門,其核心就是人間佛教的社會修持理論,強調指出「制度就是戒律」,強調戒律之前人人平等,就如社會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應當成為人間佛教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
試析星雲大師弘化的特質
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六十年,所關注的是:「提倡人間佛教,實踐人間淨土。」主張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其內涵與精神,即是佛陀出世人間的本懷,讓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實踐上,已把這種思想推展至佛光山全球的道場,於各種弘法活動中落實。歷代高僧皆為佛法的流傳,竭盡心力。星雲大師在弘化的過程中,是什麼精神、什麼特質,能有今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局面﹖筆者以鄙陋的見聞,試著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弘化特質。
即用顯體,空有相即:星雲模式的哲學探析
人間佛教實踐的星雲模式,最大特點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佛教生活化,二是佛教現代化。生活化讓佛教真正從鬼神的、天神佛教中脫離出來,真正落實到現實社會與普通人生的方方面面;現代化則充分體現佛教的時代性和發展性。星雲模式成功的奧秘即在於他通過佛教生活化和現代化的方式,以「即用顯體」的邏輯實現了佛教性與人間性之間的高度融合,實現這種高度融合的哲學基礎即是「空有相即」。同時,對這兩大邏輯的認識與把握,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間佛教發展的未來形態。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隆重登場
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該專案以宗教徒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為切入點,系統梳理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發展進程,揭示中國宗教文學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試圖建構一套解讀中國宗教文學的理論。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是中國宗教文學史中的一個經典個案,學者們試圖通過這一個案的深入研究,為《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撰提供理論依據。學者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的出版為契機,對星雲大師的《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海天遊蹤》、《往事百語》、《百年佛緣》、《星雲禪話》等一系列著作開展深入研讀,認為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是其人間佛教理念形成和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