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般若經的涅槃觀念
本文透過《道行般若》經以了解初期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涅槃觀念. 分三項說明:首言支婁迦讖的《道行經》,是最早的八千頌型的般若經,故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須透過此經來了解. 第二認為理解此經要從代表大乘主體精神的菩薩行,及代表大乘智慧的般若波羅密二觀念著手,並分別對二名詞加以釋義. 其次,以《心經》說明般若波羅密多所具的雙層意思,再舉《道行般若》的原文見此二名稱的涵義。 第三段摘述《道行般若》經文六則,並一一加以分析比較; 最後總結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是要不從相,色,聲,味等諸境取著,它是一無所得,無所有的空義大乘涅槃,此也叫做「菩薩的涅槃」。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了了分明 覺道於心
了了分明 覺道於心 Perfectly Clear; A mind awakened to the Way.
做了就知道必要性
小故事,大道理
文字與般若——《往事百語》的文情與道情
台灣的佛教發展盛極一時,當中不乏佛教文學之創作,其中頗具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星雲大師的佛教文學創作。大師雖然畢生以弘法利生為職志,然亦十分關注文字、文學與文化對佛教傳播的影響力,因此畢生致力於文字般若的創作以及佛教文化的弘傳。在《往事百語》一書中,即充分透露星雲大師的佛教文學觀、文字創作的因緣,以及對文學與道業的動人情懷。
平常心是道──佛光山感應錄的敘事新貌
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志怪小說合流,世代流傳至今,自有其獨特的影響力和與時並進的價值。 然佛教感應錄在流傳過程中,為強調其內容的「徵實」,而採取新聞報導的紀實筆法,逐漸形成模式化的書寫, 難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直到1949年後的台灣,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開始出現佛教感應錄的新版本,此類感應錄的神異色彩輕淡,強調感應者在體證佛理後從內心產生翻轉生命的動力,雖不言見佛見聖的神異相狀,終能表達「見性成佛」的靈感妙應,開展了現代佛教感應錄的新頁。
莊子式的文學風,宗教師的實踐道—以星雲大師《往事百語》為例
文字與般若—星雲大師《往事百語》的文情與道情
